关灯
护眼
字体: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11〕

    【注释】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是指那个时令的气候到。

    〔2〕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

    〔3〕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共六十个,在此指冬至以后六十天。

    〔4〕夜半:即午夜,子夜。为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晨一时。

    〔5〕少阳:代表时令的名称。古代把一年分为六个阶段,依次是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

    〔6〕少阴之时:俞本、徐本皆作“少阳之时”,当是。

    〔7〕以:作“而”解。

    〔8〕因:作“若”解。

    〔9〕以得甲子:此下三个“以得甲子”皆当释为“已到甲子日”。“以”作“已”解。

    〔10〕此:俞本、徐本、赵本无此字。

    〔11〕本条论述天气的异常变化。

    【译文】

    问道:有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有时令到而气候未到,有时令到而原来气候未去,有时令到而气候来得太快。这些是怎样的呢?老师说:冬至之后六十天的午夜,少阳开始启动。少阳时,阳气开始生发,天气渐渐转温(这是正常的气候)。而未到甲子日,天气若出现温和,这是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尚未温和,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未到;已到甲子日,而气候依然非常寒冷,这是时令到而寒冷的气候不去;已到甲子日,而气候温暖像盛夏五、六月间,这是时令到,而气候来得过早(这些都是异常的气候)。

    [0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1〕,其病在表;浮者在后〔2〕,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3〕,必短气而极也〔4〕。

    【注释】

    〔1〕前:指切脉部位在关前,即寸脉。寸口脉包括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2〕后:指关后,即尺脉。

    〔3〕腰痛背强不能行:此为表证。承“浮者在前”句。《金匮悬解》:“表病则腰痛背强不能行,太阳行身之背,挟脊抵腰而走足也。”表明浮脉可见于表病。

    〔4〕必短气而极也:此为里证。承“浮者在后”句。《金匮悬解》:“里病则短气而极,手太阴肺主中气而行呼吸也。”表明浮脉也可见于里病。“必”,或也,不定之词。“极”,《方言》云“疲也”,指疲惫无力之证。《汉书·王褒传》曰:“匈(胸)喘肤汗,人极马倦。”人极马倦,即“人疲马倦”。本条论述诊脉当与证候合参。

    【译文】

    老师说:病人脉浮出现在关前(寸脉),且有腰痛背强不能行走的症状,这是体表的疾病;如果脉浮出现在关后(尺脉),且有短气而乏力的症状,这是内部脏腑的疾病。

    [10]问曰:经云“厥阳〔1〕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2〕

    【注释】

    〔1〕厥阳:谓病发于阳。《金匮要略浅注》:“此举厥阳为问答,以见阴阳之不可偏也。”厥,《说文解字》云“发石也”,后人引申为“发也”。《伤寒论文字考·厥阴病名义》:“凡有发者,皆曰厥也。”

    〔2〕本条举厥阳为例,论述阴阳失调的病机。

    【译文】

    问道:《医经》云“厥阳独行”,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是有阳无阴,所以叫做厥阳。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1〕,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2〕,此为卒厥〔3〕,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知〔4〕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5〕

    【注释】

    〔1〕沉则为实……实气相搏:此是解释卒厥的病理。《金匮要略心典》:“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气相搏者,血与气俱实也。”

    〔2〕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指病证的预后判断。《金匮要略编注》:“血气入脏者,即邪气入脏者。”入脏,病变深,预后差。入腑,病变浅,预后好。

    〔3〕卒厥:中医病名,一种突然昏倒的暴发病,在此泛指一切暴发病。“卒”通“猝”,急暴之谓。厥,发也。

    〔4〕知:徐本、赵本、俞本作“如”,是。

    〔5〕本条举卒厥为例,论述一切暴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气血并实,导致卒厥。邪气入脏即病重,入腑则病轻,怎样判断卒厥一类暴发病的预后呢?老师说:(根据当时出现的证候)口唇青紫(是气滞血瘀)、手足逆冷(是阳气暴脱,此是内闭外脱之候),是入脏的表现,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如果身体温和,自汗出(这是气血运行通畅),是入腑的表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12]问曰:脉脱〔1〕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2〕,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3〕

    【注释】

    〔1〕脉脱:脉,在此指血气(即邪气),不是脉象。脱,或也。《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脉即血脉,系血气之省文,考字书,脱,或然之辞。”《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脉脱不具,诊无常行。”吴昆注云:“脉或不显也。”

    〔2〕浸淫疮:中医外科病名。浸淫疮是一种逐渐蔓延的皮肤病。在此泛指一切渐发病。浸淫,渐积也。

    〔3〕本条举浸淫疮为例,论述一切渐发病的预后判断。

    【译文】

    问道: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这是怎样判断的呢?老师说:不仅是一种病,所有病的预后判断都是如此。例如:浸淫疮一类的渐发病,其预后判断(要看病情的发展趋势)从口起向外流至四肢的,容易治愈;从四肢向里传到口的,不易治愈。病在外(病浅)易治,病在内(病深)难治。

    [13]问曰:阳病十八〔1〕,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2〕,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3〕、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4〕。人又有六微〔5〕,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6〕。五劳、七伤、六极〔7〕、妇人三十六病〔8〕,不在其中。

    清邪〔9〕居上,浊邪〔10〕居下,大邪〔11〕中表,小邪〔12〕中里,?饪之邪〔13〕,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4〕

    【注释】

    〔1〕阳病十八:阳病指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的病证。阳经行于身后,外走体表,属于在表在经络的病证。文中举出六证,各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之分,合计为阳病十八种。

    〔2〕阴病十八:阴病指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的病证。阴经行于身前,内连脏腑。属于里通脏腑的病证。文中举出九证,各有虚病、实病之分,合计为阴病十八种。

    〔3〕咽:指噎塞之症。

    〔4〕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五脏(心、肝、脾、肺、肾)病,各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分,又有气分、血分及气血兼病之别,合计为九十种病。

    〔5〕六微:即六腑的病证,因腑病较脏病轻微,故名。

    〔6〕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病,也有六淫及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之分,合计一百零八种病。以上这些病证的分类法,是以病因、证候、病位、病理等综合归类而划分,今已不用。

    〔7〕五劳、七伤、六极:这些都是疑难病。五劳是五脏之劳;七伤指阴寒、阴痿、里急、精漏、精清、小便苦数、精少;六极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8〕妇人三十六病: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说:“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羮,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huàn)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niè)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小,七曰害吐。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痛,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害。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9〕清邪:轻清之邪,指风邪。

    〔10〕浊邪:重浊之邪,指湿邪。

    〔11〕大邪: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

    〔12〕小邪: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邪。

    〔13〕?饪之邪:即饮食之邪。?,同“穀”(谷)。饪(rèn),煮熟。?饪,俞本作“?饦(tuō)”。

    〔14〕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此二句当为互文。意思是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本条论述病证分类法及五邪中人的规律。

    【译文】

    问道:阳经的病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头痛、项痛、腰痛、背脊痛,手臂痛、脚牵痛。阴经的病也有十八种,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咳嗽、气急、哮喘、呃逆、噎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计为九十种病,人体又有六腑,六腑各有十八种病,合计为一百零八种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还不包括在其中。

    (邪气侵犯人体有一定规律)轻清之邪(如风邪)易侵入人体的上部;重浊之邪(如湿邪)多侵入人体的下部。六淫之邪从表而入;七情之邪从内而伤。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饮食不节)可导致宿食停积。外邪侵入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又风邪侵犯人体多在午前;寒邪侵犯人体多在夜暮;水湿之邪多伤人的下部;雾露之邪多伤人的上部。又风邪致病脉多缓;寒邪致病脉多急,雾邪多侵入体表;湿邪多流注关节;饮食之邪伤人的脾胃。极寒极热皆能损伤经络。

    [14]问曰:病〔1〕有急当救〔2〕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3〕,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4〕不止,身体疼痛〔5〕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6〕

    【注释】

    〔1〕病:指表里同病,即表证与里证同时存在。

    〔2〕救:治疗。

    〔3〕病:指表病,表证。

    〔4〕清谷:大便完谷不化。在此泛指里证。

    〔5〕身体疼痛:泛指表证。

    〔6〕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问道:表里同病时有急当先治里证,有急当先治表证,怎样区分先后呢?老师说:病在表,医生误用下法(治里证),以致出现下利不止,清谷不化,虽然身体疼痛等表证尚存在,还是应当先治里证;待大便恢复正常时,尚有身体疼痛,再治其表证。

    [15]夫病痼疾〔1〕,加以卒病〔2〕,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3〕

    【注释】

    〔1〕痼(gù)疾:指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痼,久病。

    〔2〕卒病:指突然新得的急性病。卒,同“猝”,突然。

    〔3〕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先后缓急的治疗步骤。

    【译文】

    原有久治未愈的慢性病,又得了新的疾病,应当先治新病,然后再治其旧病。

    [16]师曰:五脏病各有得〔1〕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2〕,各随其所不喜〔3〕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4〕之,必发热也〔5〕。

    【注释】

    〔1〕有得:此指有适宜的食物。得,徐本、赵本作“所得”。

    〔2〕有所恶:有不适合的食物。

    〔3〕所不喜:亦指不适宜的食物,即禁忌的食物。

    〔4〕暴思:在此指暴食。

    〔5〕必发热也:必,则也。发热,在此引申为病情加重。本条论述饮食调节当以五脏病的喜恶为原则。

    【译文】

    老师说:患五脏方面的疾病各有其相宜的食物(适宜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五脏病也各有其所禁忌的食物,相忌的饮食会引发疾病。病人本不应该吃的食物,反而暴食,则会加重病情。

    [17]夫诸病在脏〔1〕,欲攻〔2〕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3〕。余皆仿此。〔4〕

    【注释】

    〔1〕在脏:泛指在里的疾病。

    〔2〕攻:治疗。《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攻’古训治,不尽训攻下。”

    〔3〕猪苓汤:由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组成。本方有滋阴利水的功效。参见本书《消渴小便利淋病并治第十三》篇[13]条及《伤寒论》223条、319条。

    〔4〕本条论述祛邪当以审因论治为原则。

    【译文】

    各种疾病在体内的病邪,要治疗必须针对其所得的病源,例如口渴的病人(口渴的原因甚多,绝不能一概断为伤阴而妄投养阴生津之剂。若有蓄水而致渴,当以利水为治);给予猪苓汤。其他的病证皆依此为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