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彰化县志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封域志

    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形胜海道潮汐风信气候

    古肇九州,画野分疆,制为封域,以治其民。台湾跨海而东,地在中华以外。自康熙初列入版图,始为闽、浙之护卫,亦吴、粤之藩篱也。山川还遶,土田膏腴,视彼琼州,殆有过焉。彰化原属诸罗,廷议以地舆广远,遂南截虎尾、北抵大甲,分为彰化。深山大泽,磅礡郁结,洵据东瀛之上游,为北路之奥区也。志封域。

    建置沿革

    星野

    疆域

    山川

    形胜

    海道

    潮汐

    风信

    气候

    建置沿革

    彰化县,故属诸罗半线(诸罗即今嘉义县,半线社名)。古荒裔地,不入版图。

    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通志作郑和)因风过台,则今之台湾府治,未入诸罗也。

    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干导倭人掠近海地;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走台湾。

    万历末年,荷兰据台湾,筑城于一鲲身之上,曰台湾城。台湾之名昉诸此。天启二年,荷兰据澎湖,又城焉。

    天启五年,海寇颜思齐入台湾,郑芝龙附之。思齐引倭奴剽掠海上,以台湾为巢穴。其所部属多中土人。中土人之入台湾,自颜思齐始也。于是思齐与荷兰,共据台湾之地。思齐死,众立芝龙为长。郑氏之有台湾,盖自此始。

    崇祯元年,芝龙率所部属,降于督师熊文灿,时犹迁延海上也。

    国朝顺治三年秋八月平闽,芝龙乃就抚。芝龙既降,而荷兰遂尽得台湾之地。

    顺治十八年辛丑,郑成功(芝龙子)自江南败归,因甲螺何斌以取台湾。比至鹿耳门,水骤涨,遂克台湾;逐荷兰归国。成功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总号台地曰东都;置一府曰承天,分南北为二县:南曰万年,北曰天兴,即今诸罗地。康熙二年夏五月,成功死,子经嗣。改东都为东宁,二县为二州。设南北路澎湖安抚司。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死,子克塽嗣。

    康熙二十二年夏六月,将军施琅克澎湖。秋八月郑克塽降。于是琅疏请留台湾为外蔽。诏报可。二十三年,设诸罗县,隶台湾府。南自茑松、新港,北至鸡笼山后,皆属焉。

    雍正元年,乃分诸罗中间百余里之地,南截虎尾,北抵大甲,设彰化县治,而彰化之建置自此始。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观妖祥。其时扬州之域,南越、瓯、闽,未通上国,无所谓台湾也,况诸罗乎?「晋志」于吴、越州郡,各详所入度,独闽、粤阙焉。闽、粤与会稽同度。会稽入牛一度,则建安以南,其为牵牛、织女之分无疑也。诸罗僻在台北,古王会不载,星野分属于何方而辨?白麓郑氏亦邹之说曰:诸罗系于台湾,台系于闽,星野宜从闽。「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于辰为丑,银海之属,星纪之次。明时,澎湖属于泉,泉分野从闽为牛、女,则台从泉为牛、女无疑。台南邻于粤,北对峙于闽安,而西逼近于漳。漳分野视闽,粤分野视台。台与漳接壤,分野从漳为牛、女无疑。唐开元僧一行有云: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归焉。其分野下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尔雅」云:星纪,斗牵牛也。台郡宅东南,分野应属牛、女无疑。则又有为之说者曰:星纪吴、越分也。银海元武象也。刘向曰:吴、越属斗、牛、女分。晋、隋、元志吴、越其辰在丑。台在泉之穷南,去闽省远矣,不宜为银海之属。又在漳之极东,去吴、越更远矣,不宜为星纪之次。穷南极东,星土亦稍异矣。台分野其在女虚之交乎。则为之辨曰:虚、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齐、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台之稍迤而东,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观天之见也。且从泉、近事也,从漳、纪地也。东南负海为星纪,僧一行之说也。台分野以牛、女为定,又何疑乎?石氏引陈元麟之说则不然。其说曰:台湾海岛之地,不在九州之限。按古四译馆,因外夷来贡,以外夷分方纪星。台湾原属岛夷,其次为鹑尾,其宿为翼,其辰为已。天文宋志云:鹑、尾在翼、轸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随南极而半入海,吕宋、淡水、台湾是也。利玛窦云:鹑、尾之次,于建仲吕,冈山分野(台有大小冈山)。「尔雅」云:鹑尾、翼轸也。郭璞注云:翼、轸南方之倾,地势之下,翼巳之间,火星所属,故谓之鹑尾。至其分度,往往不同。唐开禧起翼二十度,宋元会元历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时历又起翼二十度。本朝钦天监所定时宪历,则止十七度整。吕宋居于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轸八度。台湾背接吕宋,右连日本,其值翼九度无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与巳位无涉。故占验之家,概以台湾同岛夷一体测验,而以里差计之,台湾为翼九度。诸罗在台北角木,远照斜插隐见属翼八度七分之三。凤山在台南,亦同属翼九度杪,牛、女星纪,约略之见,不可从也。

    按海外闻见,如扶余、日本、占城诸国,历代所纪,皆略可考。诸罗由明以前,中国人迹所未及,象纬占候,班固以来无述焉。考步之家,言人人殊,裨邻次舍,各有差谬。此以为轸,彼以为角。甲以为氐,乙以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枢同在张宿十度,而分野在南。盖自昔已然。天道幽远,其理固有不可究诘者,姑合诸说而并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论定云(以上全录「诸罗县志」)。

    郑六亭、谢退谷二先生,续修「台湾县志」所引诸说,与上略同。而终谓台湾之分野不可知,不敢凿其说以实之。亦仍付之阙疑而已。盖分野之说,始于周官,而不详其所辨之法。则九州之内,其星野已无确据,况在九州之外乎?台湾孤悬海外,从前人迹不到,非独文献无征也;星野之说,尤多聚讼;而究亦不必深求也。彰化故属诸罗,则亦仍依诸志之分野录之,以备观览而已。

    疆域

    彰化县在福建布政使司东南大海中。计水、陆程共一千零六十里。在台湾府北,陆程二百余里。县东负山,西面海,东西距九十余里,南北延袤一百二十里。东至平林仔庄七十五里,西至大海二十五里,南至虎溪与嘉义县北交界七十里,北至大甲溪与淡水厅南交界五十里。东不尽内山,西不尽大海。东北至东势角庄六十余里。东南至水沙连保六十余里。西北至大甲溪海岸五十余里,西南至旧虎尾溪北丰保海岸七十余里。

    山川

    邑治负山面海,拱神州而西向,丛于东而发轫于北,延袤于南。全郡绵亘千有余里,而彰化适居其中。凡山之险阻,人迹不到者,统称内山。其脉络相联,可指而名者,则发源于福宁府海岛,东入于海关潼、白畎(二山名),护送大海中,乃渡重洋而结脑乎鸡笼(鸡笼屿突起海中,上有荷兰故城)。由鸡笼屿穿港而东,曰大鸡笼山,巍然高峻,陡插云霄,是全台郡邑之太祖山也。由大鸡笼而西为金包里山(山背有旗干石对峙),作中流之砥柱。又西为小鸡笼山(山之右有石,空如门,曰石门)。由小鸡笼蜿蜓而南,矗起大山,屹立于淡水港之东北者,曰大遯山。其却而仄立于东者曰磺山。自大遯以南,山势渐趋入内,烟霏雾结,峰峦莫数,奔腾而南下者三百余里。乃特起大山,独立空际,如鹤立鸡群一样。以其高大而郁然,名之曰大乌山。是邑治之祖山也。由大乌山分脉而西曰大员山(俗呼熬酒桶山)。转水底寮,出大满山、石冈仔,至千丝帐落脉,过葫芦墩、岸里社,再起红圳头山,自北而南,至大肚山止,无邑治之护卫。自八卦山前观之,俨若屏幛然。由大乌山分脉南下,则从福骨、万雾二社、斗截等山,逶迤曲折至水里社,乃起高峰,旋转而行,至集集大山,圆秀特立,则邑治之少祖山也。其巍峨庄重,面独西向,状若华盖者,即名华盖山。由华盖盘曲而出,中开平洋,四山环遶,自成一局者:埔里社也。自埔里社过内鲂,至水社,中有大潭,长十余里,阔三、四里许。潭中有小山,曰珠仔山(状若球,故名),圆浮水面(「诸志」所谓:水沙浮屿是也),潭水两边,分为二色,故名日月潭。真海外别一洞天也(堪舆家以此潭为廕龙池)。自日月潭边水社之南,逶迤而下,特起主山,曰集集。由集集大山出脉诸山,联络向西狂奔,在浊水溪之北,势若万马奔驰,不可羁勒。至浊水庄后,穿洋过峡,约十里开平;远望之则见降势落脉,分明在目;近瞩之但见一片平铺,莫寻踪迹,如草色,遥看近却无。自过平至松柏坑、屈尺址,乃起峰峦,别抽一枝南下以塞水口(俗称外触口)。其大干则由南逆北,旋起旋伏,上皆平坦,可垦为园;惟摺叠处则多曲折,高峰旋转,视若平地。至牛港岭,又起一山,横亘其间。自山上平处望之,真若山上有山者。中干向北而行,两旁分支下垂,统大势观之,恍如蜈蚣一样(或谓瓜藤龙)。自牛港岭至同安寮,上俱开平。至米粉寮山,细束蜂腰而过,陡起二坪,转落鹤膝,乃起大坪曰红涂崎(俗呼跌死猿,奇险可畏)。即四方大土屏也。彰化诸山分脉,皆从此出,是邑治之父母山也。由红涂崎山分支,向东北去者,为内、外快官山。其分支向西北行者至乌头坑山,又分为二:其一自北逆折而南,过草子山,陡起四方大屏亚于红涂崎者,曰龙颔山。由龙颔山纡回盘曲,转折顿起,自南而西,高峰接续,至■〈犭姜〉仔寮山,开屏列帐。复从东出西者,为九脑芙蓉帐,落脉中抽连起珠泡乃顿土屏。自是而出者为虎山、岩山、马仔山、龟山、李仔山、水坑山、埤仔后山、邱厝宅山、赤涂崎山,至白沙坑溪南而止。由■〈犭姜〉仔寮山分支向南者,为茑松坑山、内庄山、枫脚庄山、员仔内山,至三家春庄前山而止(此与邑治分支南下山也)。由乌头坑山分支北行者,为猴狮头山、为鹿寮山、坑仔内山、打铳山、番仔井山。又转西而南者,为待人坑山、观音山。此皆邑治之护卫也。而观音山蔚然秀拔,以作学宫之朝拱。其由草子山向北而行,至十六份山,门屏束峡,自市仔尾转北面南,至八卦亭山而止,则邑治之主山也(「诸志」云:高峰秀出者曰望寮山,其下有北路中军之旗鼓,则半线之营垒也。即今八卦亭山,一名定军山,距县城东门不过数百武也)。

    北有大甲之银锭山,南有斗六之尖山。二山遥遥相对,则邑治之左右辅也。

    内山峰峦参差,浓遮密阴,翠若列屏,则邑治之后幛,环列于东也。

    东南九十九尖,匝笋瑶篸,排空无际,有万笏朝天之象,即邑治之尖峰也(俗名火焰山,即焰峰朝霞之景)。与火焰山相映,中隔乌溪而起于平地者,曰茭荖山。山后一窝平地,为内木栅庄。茭荖山关拦于外,若水口之锁钥焉。东北为猫雾拺诸山,中开平洋,良田万顷,为邑治一大聚落也。

    东北葫芦墩山,落脉出西。由横山而过,再起峰峦曰蓬山。蓬山之南曰鳌头山,以山之形若鳌头故也。又南为沙辘山,又曰龙目井山。树木参差,山峰特秀,为北方诸山之冠。又转而南曰大肚山。在西望之,俨似月眉一样。在猫雾拺以为案山,实邑治之北障也。

    东南三峰并峙,高插云霄,若隐若现,奇幻不测,即邑治之案外尖峰也(俗呼香炉烛台山,状似笔架,在诸罗八同关地界)。

    山

    大乌山:在猫雾拺上保东势角内极东。于万山之巅,独见高大。为邑治诸山之祖(距县治百余里)。

    大半天山:在水沙连内浊水溪南。山势幽深,危险莫比。前林逆曾遁于此,恃险自固,为我军奋勇攻克。

    小半天山:与大半天相连,高插云霄(距县七十里)。

    大平顶山:与大、小半天山相接,上颇平坦;可以屯札。昔大将军福公,尝由此攻克大半天。

    溪洲仔山:在沙连浊水东南畔护卫县龙转身处。

    阿拔泉山:在沙连界阿里山发祖。山麓之水流与故虎尾溪会,旧有阿拔泉渡。

    雪山:在水沙连内。山经年积雪,莹澈光明,晴霁望之,辉如白玉。即「诸志」所谓:「玉山」也。高插天外,常隐不见,奇幻莫测。

    集集山:在水沙连内,高峰耸拔,峻秀无双;为邑治少祖。山上有两池,分居左右,周围八、九丈。虽遇大旱,水终不涸(堪舆家名为廕龙池,为邑治聚秀之应)。昔大将军福公,尝破林逆于山麓。险阻可恃,为八埔水二社之要路。今山下有集集街(距县七十里)。

    水沙连内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内有大围,四周皆山。共番二十四社,负山隔湖而居。路极险绝,驾藤为桥,内分南北两港:其南港有吷山、木扣山、卓咯山、丹山、头围山、二围山、木武郡山;北港有猫里眉山、致雾山。因人迹罕到,莫能详考。

    内触口山:在县治东南六十余里,清、浊二水经此会合西出。北连集集山、八纪仙山、风炉山。南连清水沟山、牛稳格山、猪母朥山。

    八娘坑山:在县治东南六十余里,山麓稍平。

    虎仔坑山:在县治东南五十余里。左连八娘坑外触口山。

    牛相触山:在县治东南五十余里。南北两峰,如牛奋其角而将触。中隔一溪,南连斗六门,北接大武郡。欲入水沙连内山,以此为总路要区。

    牛牯岭山:在县治南三十余里。山上平坦,可耕、可居,横亘十数里。

    大武郡山:在县治南三十余里。由牛相触山分支,右出横亘二、三十里,下有清水岩。

    南投山: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山麓为县丞署。

    施厝平顶山:在县治南四十里。上颇平坦,居民数村;其东面有碧山岩。

    猫罗山:在县治南二十余里。东面山下,有宝藏寺。

    同安岭:在县治南二十余里,与猫罗相接。山形似蜈蚣,下山两旁分支。

    红涂崎山:在县治东南十余里。上平而方,高出众峰之上,为邑治父母山。左分支为燕雾山;右分支为快官山;中峰叠翠,层峦耸拔。

    白沙坑山:在县治南六里。峰峦特秀,奇丽莫匹。内有龟山、马仔山、埤仔后山、虎山、岩山、树木阴翳,松竹交加,颇饶游观之胜;故以「虎岩听竹」为邑治八景之一。邑之书院名曰:「白沙」,盖取白沙山川之秀,为邑治遥拱,主人材蔚起之象。

    观音山:在城南三里。尖峰秀拔,为邑治之朝山。

    望寮山:一名定军山,一名八卦山,在邑治东门外。其内为坑仔内山、鹿寮山、番仔井山。以望寮山为邑治主山,上建镇番亭。「郡志」谓:「镇亭晴云」,即其处也。嘉庆十七年,邑治建城,乃就镇亭故址,改建砖寨,为邑治八景之一,曰:「定寨望洋」是也。

    北投山:在县治东南,与施厝平相接。山麓有碧山岩寺,颇觉幽静。每当清晨,遥望九十九峰,苍翠在目,殊有佳致。为邑治八景之一:「碧山曙色」是也。

    许厝寮山:即大武郡山之曲处。清水岩寺在其麓。邱壑林泉,颇饶幽趣,春日尤佳。为邑治八景之一,曰:「清水春光」是也。

    华盖山:在县治东百里有奇。台郡诸山大干皆自北而南,故自淡水以下,山势南趋;惟此山面独西向,秀挺超拔。南北两溪会合于下。乌溪之源出焉。其南为埔里,北为眉宗,俱开局面,洵邑治第一山也。

    火焰山:在县治东五十里。夹猫罗、猫雾二山为之左右,峰尖莫数,秀插云霄,状若火焰。树林茂密,上多松、柏。其下为乌溪之流所经。山半有蝙蝠洞,其蝙蝠多且大。山上有池,周围数丈,虽大旱水终不涸。相传池中有文龟,天欲风雨,文龟见于水面。其峰尖锐若削,曙色初开,霞光灿烂。「郡志」谓:「焰峰朝霞」,即邑治旧八景之一。「诸志」所云:九十九尖,亦指此山也。

    茭荖山:在北投之东。平地突起,中有高峰。方言云:茭荖,竹器也。其山员顶,象形以名。父老相传:林爽文谋逆时,聚众此山,以磁碗作筶,各唱名掷下,以筶不破者为盟主。

    内木栅山:在北投之东。地颇平旷,北近火焰山,东接三层崎。虽草莱新辟,而居民数庄。

    万丹山:在县治东五十余里。其内山弯转屈曲,有八纪仙、挞仔湾、龙眼林、番仔吧等山环两旁,中通一溪。

    大哮山、万斗六山、军工寮山、登台山与大姑婆、车笼埔等山:绵亘数十里。山麓平坦,可垦田园。距县治东南三十余里。

    黄竹坑山:在县治东三十里。山上皆竹,尝结实;道光辛卯年春,居民取竹实蒸为■〈飠臭〉饵,其味甚佳。

    阿里史山: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其山顶欹面侧,落脉斜飞至大里杙降势而止。林逆滋扰时,以大里杙为巢穴,大将军福公攻克之。

    大员山:在县治东北七十余里。山顶员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与水底寮、大湳山、罩兰山、大茅埔山:俱在东势角左右。

    朴仔篱山:在县治东北五十里,下连岸里社诸山。

    红圳头山:在县治北四十里,与横山接壤。一片平铺,自东而西,山麓平坦,亘十余里。

    鳌头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形似鳌头,因以为名。北接蓬山,南连沙辘山,多平坦,可垦为园。

    龙目井山:在县治北二十余里。山下有二石,状若龙目。石旁清泉涌起数尺,雅有可观。为邑治八景之一:「宠井观泉」是也。

    大肚山:在县治北十里。远望之样似峨眉,与望寮山对峙。山后秀净,为猫雾拺一带案山。山麓树木阴翳,樵采者行歌互答。「郡志」:「肚岭樵歌」是也。今则萌孽无存,已见濯濯矣。

    猫雾拺山:在县治东北二十余里。沃野平原,良田万顷,邑之米粟,多产其地。

    川

    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归西。以台之东皆倚山,西抗皆海也。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氵义〉无源,潮流而瀦,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邑治之背为东洋,前距西海二十余里。以海为带。南北之水,皆环抱注海,会于鹿港为朝宗。今略计之,以溪名者十有五,以港名者十,港与溪合者八,海汊自为港者三,潭池、陂圳之属不与焉。

    溪

    阿拔泉溪:发源于阿里山。西北过竹脚寮山,为阿拔泉渡,西合于虎尾。

    虎尾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南出刺嘴(社名,以番女皆刺嘴吻也),过水沙连社,合猫丹(社名)、蛮蛮(社名)之浊流,西过牛相触(山名),北分于东螺。又南汇阿拔泉之流为西螺,过黄地仑(庄名)、布屿禀(社名),出白沙墩之北,至于番仔挖(港名,港口原有浮屿,内可泊小船),入于海。

    东螺溪:分自虎尾之牛相触(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东螺水清则时事有变),北折而西,过打马辰、树仔脚、猫儿干(上三庄名,皆有渡),汇于海丰港(港口旧有商船到此载米粟),入于海(海水入至北路汛防前而止)。遵海而北,为三林港(海■〈氵义〉港口有商船到此载米粟。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西螺溪:源出浊水溪,至崁头厝(庄名),与三条圳合,入于海。

    三条圳溪:源分浊水,在东、西螺交界之中。西至崁头厝,与西螺溪合,入于海。

    大武郡溪:发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名),又西至鹿仔港(港口今设正口,配运官粟,大小商船皆泊于此),入于海。

    浊水溪:发源于内山,莫知所自出。相传水源本清流,至一潭,方变为浊。至福骨、卓扣合南港丹蛮郡(三社名)之水,过集集(山名),迳外触口,分为虎尾、西螺、东螺三条圳;西折崁头厝、三条圳,一又与西螺合,至番仔挖,入于海。

    大肚溪:源出南北投(庄名)。南合猫罗(庄名),北收猫雾拺诸水,会于双溪口。又西至扫帚尾(庄名),入于海。

    清水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至内触口、杉木岭,又西折至外触口,入于浊水。

    万丹溪:源出自内山。西汇为葫芦肚,迳城头坑,会猫罗,入于大肚溪。

    万斗六溪:发源于内山,迳火焰(山名),合大肚,入于海。

    猫雾拺溪:发源于内山。由岸里(社名)迳北庄(社名),南至学田(庄名),出新庄仔(庄名),合大肚,入于海。

    大甲溪:发源于沙里兴(社名)。由大茅埔(庄名)、东热角(庄名)、朴仔篱山脚,过岸里社后,西折红圳头(庄名),南分为寓鳌头圳,西南至高密(庄名),入于海。

    蛤蒲溪:源分大甲,西至高密庄北,入于海。

    港

    番仔挖港:在县治西南四十余里。北之大肚、鹿港溪,南之大突、二林溪诸水,俱汇此入海。

    五义港:海■〈氵义〉,在沙辘庄北。

    水里港:海■〈氵义〉,在大肚溪北。

    草港:海■〈氵义〉,在鹿仔港北。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