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他人。

    大和六年,承優入寺諸司、流外令史、掌故禮生[307]、批書醫工,及諸軍使承優官典,總一千九百七十二員。至贊皇再入,減得六百五十七員。

    杜仲陽即杜秋也,始為李錡侍人,錡敗填宮,亦進帛書,後為漳王養母。大和三年,漳王黜,放歸浙西,續詔令觀院安置,兼加存卹。故杜牧有《杜秋詩》,稱於時。

    寶曆二年六月,京兆府奏:「法曹參軍獨孤謂,前件官元推問劫人賊車仲莒,遂尋蹤跡,得去年十月於宣平坊北外門殺人并剝人面皮賊熊元果等三人,兩人緣盜馬捉獲,尋准法決殺訖。伏以兇惡不去,輦轂難為肅清;勤勞不酬,官吏無以激勸。其獨孤謂伏請特賜章服。」尋依奏。

    大和中,水部員外郎杜涉常見江淮市人桃核扇,量米正容一斗,言於九疑山得之。

    貞元初,荊南有狂僧,善歌《河滿子》。嘗遇醉五百,塗中辱令歌。僧即發聲,其詞皆陳五百平生過惡,五百驚懼,自悔之不暇。

    王涯居相位,有女適竇氏,欲求錢十七(一作七十。)萬,市一玉釵。涯曰:「於女何惜。此妖物也,必與禍相隨。」後數月,女自婚會歸,告王曰:「前時玉釵為馮外郎妻首飾矣。」乃馮球也。王歎曰:「馮為郎吏,妻之首飾有十七萬錢,其可久乎?其善終乎?」馮為賈餗門人,最密。賈為東戶,又取為屬郎。賈有蒼頭,頗張威福,馮於賈忠,將發之未能。賈入相,馮一日遇蒼頭於門,召而勖之曰:「戶部中謗辭不一,苟不悛,必告相國。」奴拜謝而去。未浹旬,馮晨謁賈,賈未興。時方冬,命火。內有人曰:「官當出。」俄有二青衣出曰:「相公恐員外寒,奉地黃酒三杯。」馮悅,盡舉之。青衣入,馮出告其僕馭曰:「喝且咽。」粗能言其事,食頃而終。賈為興嘆出涕,竟不知其由。明年王、賈皆遘禍。噫!王以珍玩奇貨為物之妖,信知言矣,而徒知物之妖,而不知恩權隆赫之妖,甚於物也。馮以卑位貪貨,已不能正其家,盡忠所事,而不能保其身,斯亦不足言矣。賈之臧獲害門客於牆廡之間而不知[308],欲始終富貴,其可得乎?此雖一事,作戒數端。

    大中四年,駙馬崔杞除大理少卿[309],在司當職。《公式令》:諸文武官職事五品已上,致仕身在京者,每季令通事舍人一人巡問奏聞。其在外州者,亦令長吏季別巡問。每年附朝集使聞奏,使知安否。

    宋守敬為吏,清白謹慎,累遷臺省,終於絳州刺史。其任龍門丞,年五十八,數年而登列岳,每謂屬僚曰:「公輩但守清白,何憂不遷。俗之人每以雙陸無休勢,余以為仕宦亦無休勢,各宜勉之。」

    沙門玄奘,俗姓陳,偃師人。少聰敏,有操行。貞觀三年,因疾而挺志,往五天竺國,凡經十七歲,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方到長安。足所親踐者,一百一十一(一作七。)國。採求佛法,咸究根源,凡得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佛舍利及佛像等甚多。京師士女迎之,填郛溢郭。時太宗在東都,乃留所得經像於弘福寺。有瑞氣徘徊像上,移晷乃滅。遂詣駕,并將異方奇物朝謁。太宗謂之曰:「法師行後,造弘福寺。其處雖小,禪院虛靜,可為翻譯之所。」太宗御製《聖教序》。高宗時為太子,又作《述聖記》,並勒於碑。麟德中,終於坊郡玉華宮[310]。玄奘撰《西域記》十二卷,見行於世,著作郎敬播為之序。

    元和之初,薛濤好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賸,乃狹小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後減諸牋亦如是,將名曰「薛濤牋」。

    韋綬自吏侍除宣察,辟鄭處晦為察判,作《謝新火狀》云:「節及桐華,恩頒銀燭。」綬削之,曰:「此二句非不巧,但非大臣所宜言。」

    《晉書˙陶潛本傳》云:「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即非彭澤令時所栽。人多於縣令事中使「五柳」,誤也。《白氏六帖˙縣令門》「種五柳」,此亦誤也。

    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天策上將軍,太皇在藩時為之。及升儲,並是省之。諸道行臺,武德九年並省。

    貞觀元年,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分將作為少府監,通將作為三監。

    長安盛要[311],哀家梨最為清珍。諺謂:愚者得哀家梨必蒸喫。今咸陽出水蜜梨,尤佳,鄠、杜間亦有之,父老或謂是哀家種。

    崔元綜,則天朝為宰相,得罪流南海之南。會恩赦[312],赤尉引謝之日,授分司御史,累遷中書侍郎。卒時九十九,唯獨一身。

    北省班,諫議在給事中上,中書舍人在給事下。裴佶為諫議,形質短少,諸舍人戲之曰:「如此短小,何得向上?」裴答曰:「若怪,便曳向下著。」眾皆大笑,後除舍人。

    盧邁有寶瑟[313],各直數十萬,有寒玉、石磬、響泉、和志之號。

    福州城中有烏石山,山有峯,大鑿三字,曰「薛老峯」。癸卯歲,一夕風雨,聞山上如數千人喧噪之聲。及旦,則薛老峯倒立,三字返向上[314]。城中石碑皆自轉側。其年閩亡。

    智永禪師,傳右軍父子筆法,居長安西明寺。從七十至八十,十年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每了,人爭取之[315]。但是「律召調陽」,即其真本也。石本是內降,貞觀年中也。俗本稱「律呂調陽」,誤也。蓋以草聖「召」字似「呂」字耳。以「閏餘」對「律召」,是其義也。徐散騎最博古,亦誤為「呂」字。

    杜佑自戶部侍郎判度支[316],為盧杞所惡,出為蘇刺。時佑母在,杞以憂闕授之。佑不行,換饒州。

    大曆十一年,制:國子監置書學博士,立《說文》、《石經》、《字林》之學。舉其文義,歲登下之,亦古之學也。

    武德末,文皇欲平內難,苑池內得白龜,化為白石。故登極後降制曰:「皇天眷祐,錫以寶龜。」

    邢曹進,至德中河朔將也。飛矢中目,而鏃留於骨,三出之不得。後遇神僧,以寒食餳漬之,出甚易,月餘愈。

    西明、慈恩多名畫。慈恩塔前壁,有《濕耳師子跌心花》,時所重也。

    高駢既好神仙,性復多誕。每稱與玉皇及羣仙書札來往,時對賓客,或彩牋以為報答。

    周寶在浙西,副使崔綰,公之妻族弟兄,鴈列於幕中。觀察判官田佩,亦其外甥,二人最為貪暴。其次陸諤已下,皆挾勢而入。及更變之後,甚者亦多不免也。

    時人多使「沉碑峴首」,唐賢往往有之。按《晉書》,杜預好為身後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方(一作萬。)山之下,曰:「焉知此今後不為陵乎[317]?」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谷乎[318]?」「沉碑峴首」,誤也,當為「沉碑方(一作萬。)山」。

    鮑照,字明遠。至唐武后,諱減為昭,後來皆曰鮑昭[319]。唯李商隱詩云:「嫩割周顒韭,肥烹鮑照葵。」又元稹詩云:「樂章經鮑照,碑版笑顏竣。」今人家有收得隋末唐初《文選》,並鮑照爾。

    袁州蔣動處士作《冷淘歌》,詞甚惡,投郡守溫公受知。

    語兒梨,今俗說甚多,皆不近理。按《萬歲曆》云:黃武六年正月,獲彭綺。是歲,由拳西鄉有產兒墜地便語,(屈雲峯曰:此處應據《太平御覽》,增「因曰」二字。)故名語兒鄉[320]。語兒梨者,殆出此鄉也。今由拳屬杭州。黃武,吳年號,六月丁未,是魏明年太和元年也。(「黃武」以下,舊本錯見下二條。黃琴六曰:「應併於此無疑,月當作年,年當作帝。」)

    臨安出紙,紙徑短,色黃,狀如牙版。字誤,可以舌舐之,不污。近亦絕有,蓋取多工尠而價卑也。

    今信州城西街連草市,地名「君遷」,仍多樹木,人皆不辯。余嘗通理是郡,召父老詢之,皆云不知其地名之由。及披《文選》,左太沖《吳都賦》云:「平仲君遷,松梓古度,楠榴之木,相思之樹。」注曰:「皆木名。」以此詳之,不辯之木,乃君遷爾。

    張去華,誼之子。顯德三年[321],年十八,著《南征賦》,於淮南行在獻之。召試,除臺簿。未幾,因臺中議事,不得預三院坐,遂棄官歸圃田。後狀元及第,建隆二年也。

    [272] [補校]「李紋」,《新唐書˙藝文志三》著錄《纂異記》一卷,著者作「李玟」。

    [273] [成校]「性僻面黑」,底本「僻」作「闢」,據明刻本、粵雅堂本改。

    [274]「每隻價直二三千」,四庫本「三」下有「十」字。

    [275] [補校]「僧佛壽命者」,「僧」,明刻本作「增」。

    [276] [成校]「裴垍」,底本作「裴洎」,誤,據粵雅堂本改。

    [277] [成校]「巾履之屬」,底本「巾」作「扉」,據粵雅堂本改。

    [278]「胡生若每茶飲」,「飲」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279]「而或禁其樵焉」,「焉」,四庫本作「采」。

    [280]「樵青使蘇蘭薪桂」,「蘭薪」,四庫本作「薪斫」。

    [281]「上制曰初學記」,「制」下明抄本及四庫本有「名」字。

    [282]「開成中」,「開成」原作「開元」,據黃校本改。

    [283]「其士宜五穀」,「宜」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284]「今之人多呼魚須為鬢」,「今」字原無,據粵雅堂本補;「為」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285]「往往有舉子於無字韻內押」,「舉子」,四庫本有「公然」二字。

    [286]「郭頒魏晉世語曰」,「魏晉」原作「晉魏」,據《隋書》卷三三《經籍二》乙正。

    [287]「有石崛起」,「石」原作「方」,據粵雅堂本改。

    [288]「開成中對延英」,「開成」原作「開元」,據黃校本改;「對」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289]「臣實異之」,「實」原作「貴」,據黃校本及粵雅堂本改。

    [290]「復問曰」,「復」原作「後」,據四庫本改。

    [291]「涇源」,原作「源原」,據粵雅堂本改。

    [292] [成校]「中郎白先朝」,底本無「中」字,據明刻本、粵雅堂本增。

    [293]「遣閤門使問」,「閤」原作「闔」,據明抄本及四庫本改。

    [294]「亦每一頭賞得絹一匹」,「賞得」,四庫本作「加賞」。

    [295]「合湯藥及冕服制」,「制」下,四庫本有「度」字。

    [296]「又曾賜酒十金甌」,「甌」原作「瓶」,據粵雅堂本改。

    [297]「甌亦隨賜」,「賜」字原脫,據粵雅堂本補。

    [298]「因對」,原作「國對」,據粵雅堂本改。

    [299]「朱審偏能視夕嵐」,「視」,四庫本作「貌」。

    [300]「下馬以探弓射其顛杪」,「探」,四庫本作「柘」。

    [301]「復金色綫交結其間」,「復」,四庫本作「有」。

    [302]「為禁中所有」,「為」原作「及」,據四庫本改。

    [303]「節次以酒脯并仙韶樂賜中書門下及文武百寮」,「脯」原空格,據粵雅堂本補。

    [304]「苟諷者」,「苟」,粵雅堂本作「荀」。

    [305] [成校]「樊晃」,底本作「樊日光」,據明刻本改。

    [306]「言於道者處得之」,「之」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307]「承優入寺諸司流外令史掌故禮生」,「寺」,四庫本作「仕」;「故」原作「因」,據粵雅堂本改。

    [308]「賈之臧獲害門客於牆廡之間而不知」,「臧」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309] [成校]「崔杞」,底本作「崖祀」,誤,據明刻本改。《新唐書》卷八三《諸帝公主傳》:「東陽公主,始封信安郡主。下嫁崔杞。」

    [310] [成校]「玉華宮」,底本作「玉華寺」,誤,據粵雅堂本改。《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傳》:「玄奘乃奏請逐靜翻譯,敕乃移於宜君山故玉華宮。六年卒......」

    [311]「長安盛要」,「要」,四庫本作「時」。

    [312] [補校]「會恩赦」,「赦」原作「叙」,據粵雅堂本改。

    [313]「盧邁有寶瑟」,「瑟」,四庫本作「琴」。

    [314]「三字返向上」,「三」字原空格,據粵雅堂本補。

    [315]「人爭取之」,「之」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316]「杜佑自戶部侍郎判度支」,「支」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317]「曰焉知此今後不為陵乎」,此十字原無,據黃校本補。

    [318]「焉知此後不為谷乎」,「谷」原作「陵谷」,據黃校本刪。

    [319]「後來皆曰鮑昭」,「昭」原作「照」,據粵雅堂本改。

    [320]「故名語兒鄉」,「故名」二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321]「顯德三年」,「三」字原缺,據《宋史》卷三○六《張去華傳》補。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