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白傅,大中末曾有諫官上疏請諡,上曰:「何不取《醉吟先生墓表》看?」卒不賜諡。從父弟敏中在相位,奏立神道碑,文即李義山之詞也。

    李揆,乾元中為禮部侍郎。嘗一日,堂前見一蝦蟆俯於地,高數尺,以巨缶覆之。明日啟之,亡矣。數日後入相也。

    殷僧辨、周僧達,與牛相公同母異父兄弟也。

    李太尉之在崖州也,郡有北亭子,謂之「望闕亭」。太尉每登臨,未嘗不北睇悲咽。有詩曰:「獨上江亭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也恐人歸去,百匝千遭繞郡城。」今傳太尉崖州之詩,皆仇家所作,只此一首親作也。昔崖州,今瓊州是也。

    武德中,天下始作《秦王破陣樂曲》,以歌舞文皇之功業。貞觀初,文皇重製《破陣樂圖》,詔魏徵、虞世南等為詞,因名《七德舞》。自龍朔已後,詔郊廟享宴,必先奏之。

    大中四年冬,令狐綯自戶部侍郎加兵部入相。宰執同列白敏中、崔龜從、鉉以綯新加兵部,至其月十八日南省上事。故事,送上必先集少府監。是日,諸相以敏中、龜從曾為太常博士,遂改集賢院。因命柳公權記之,龜從為詞。

    杜悰目為禿角犀[178]。悰凡涖藩鎮,不省刑獄。在西川日,以推囚案牘不斷,而將裹漆器歸京,人於劍門拾得[179]。

    弄參軍者,天寶末,蕃將阿布思伏法,其妻配掖庭,善為優,因隸樂工,遂令為此戲。

    元魯山,山居阻水,食絕而終。

    稷山驛吏王全,作吏五十六年,人稱有道術。往來多贈篇什,故李義山贈詩云「過客不勞詢甲子,唯書亥字與時人」也。

    鄭顥嘗夢中得句,云:「石門霧露白,玉殿莓苔青。」續成長韻。此一聯《杜甫集》中詩。

    羅隱、鄴、虬,共在場屋,謂之「三羅」。

    韓建在華下,成汭在荊門,(舊姓郭。)皆有理聲,朝廷謂之「北韓南郭」。

    杜邠公飲食洪博,既飽即寢。人有諫非攝生之理,公曰:「君不見布袋盛米,放倒即慢。」

    道吾和尚上堂,戴蓮花笠,披襴執簡,擊鼓吹笛,口稱「魯三郎」矣。

    永寧李相蔚在淮海,暇日攜酒樂,訪節判韋公昭度,公不在。及奔歸,未中途,已聞相國舉酒縱樂。公曰:「是無我也。」乃回騎出館,相國命從事連往留截,仍移席於戟門以候。及迴,相國舞《楊柳枝》引公入,以代負荊。

    大和七年八月勅:每年試帖經官,以國子監學官充,禮部不得別更奏請。其弘文、崇文兩館生、齋郎,並依令式試經畢,仍差都省郎官兩人覆試。

    驪山華清宮,毀廢已久,今所存者唯繚垣耳。天寶所植松柏,遍滿巖谷,望之鬱然,雖屢經兵寇,而不被斫伐。朝元閣在山嶺之上,基最為嶄絕,柱礎尚有存者。山腹即長生殿,殿東西盤石道,自山麓而上,道側有飲酒亭子[180]。明皇吹笛樓、宮人走馬樓,故基猶存。繚垣之內,湯泉凡八九所。有御湯[181],周環數丈,悉砌以白石,瑩徹如玉。石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千名萬品,不可殫記。四面石座,皆級而上。中有雙白石甕,腹異口,甕中涌出濆,注白蓮之上。御湯西北角,則妃子湯,面稍狹。湯側紅白石盆四,所刻作菡萏之狀,陷於白石面。餘湯邐迤相屬而下,鑿石作暗渠走水。西北數十步,復立一石表,水自石表涌出,灌注一石盆中。此亦後置也。

    魏徵疾亟,文皇夢與徵別,既寤流涕。是夕徵卒,故御製碑文云:「昔殷宗得良弼於夢中,朕今失賢臣於覺後。」

    沙州城內廢大乘寺塔者,周朝古寺,見有塔基。相傳云是阿育王本塔[182]。纔有災禍,多來求救。又洛都塔者,在城西一里,故白馬寺南一里許。古基俗傳為阿育王舍利塔,即迦葉摩騰所將來者。

    永徽之理,有貞觀之遺風,製《一戎衣大定樂曲》[183]。至永隆元年,太常丞李嗣真善審音律,能知興衰,云:「近者樂府有堂堂之曲,再言之者,唐祚再興之兆也。」後《霓裳羽衣》之曲,起於開元,盛於天寶之間。此時始廢泗濱磬,用華原石代之。至天寶十三載,始詔遣調法曲與胡部雜聲,識者深異之。明年,果有祿山之亂。

    益州福感寺塔者,在州郭下城西,本名大石。相傳云:是鬼神奉阿育王教西山取大石為塔基[184],舍利在其中,故名大石也[185]。隋蜀王秀作鎮井絡,聞之,令人掘鑿,全是一石,尋縫至泉,不見其際。風雨暴至,人有於傍鑿取一片將去,乃是毉玉。問於識寶商者[186],云:「此真毉玉,世中希有。」隋初,有詵律師,見此古迹,於上起九級木浮圖。貞觀年初,地內大震動,此塔搖颺,將欲摧倒。於時郭下無數人來,忽見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抵塔之四面,乍倚乍傾,卒以免壞。

    平時開遠門外立堠,云「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戍人不為萬里之行[187]。

    天寶末,康居國獻胡旋女,蓋左旋右轉之舞也。

    雲南有萬人冢者[188],鮮于仲通、李宓等覆軍之地。

    長安夏中,或天牛蟲出籬壁間,必雨。天牛蟲,即黑甲蟲也。段成式七度驗之,皆應。

    開元初[189],突厥寇邊。時大武軍子將郝靈佺出使迴[190],引回紇部落,斬突厥默啜[191],獻首於闕下,自謂有不世之功。時宋璟為相,以天子少好武,恐徼功者生心,痛抑其賞。逾年始授中郎將[192],靈佺遂嘔血而死。

    釋提桓因者,忉利天王之號也,即「帝釋」二字。華梵雙彰,「帝」是華言,即王主義;「釋」乃梵字,此字譯云「能」。今言釋提桓因者,梵呼訛略,具正合云「釋迦婆因達羅[193]」,此云能天主。餘如《智度論》釋。

    [155]「行李導從」,「行李」二字,明抄本無。下同。

    [156] [成校]「解頭狀頭宏詞勅頭」,底本作「狀頭宏詞頭勅頭」,誤,據明刻本、粵雅堂本改。

    [157]「薛王車半夜發」,「半」原作「牛」,據粵雅堂本改。

    [158]「王彥威鎮汴之二年」,「二」,黃校本及粵雅堂本作「三」。

    [159]「分置於鬧處」,「鬧」,黃校本及粵雅堂本作「閑」。

    [160]「晏之女」,「女」,明抄本及黃校本作「妹」。[成校]作「晏之妹」誤。《舊唐書》卷一六二《潘孟陽傳》:「孟陽母,劉晏女也......」

    [161] [成校]底本無「填」字,據明刻本及粵雅堂本增。

    [162]「方始覺寤」,「寤」,明抄本作「悟」。

    [163]「今因用氈墨澹書」,「墨」,明抄本作「筆」。

    [164]「遞飲食相邀號為傳座矣」,「飲」原作「餘」,據四庫本改。「傳」,明抄本作「博」。

    [165] [補校]「鍾福」,《類說》本作「鍾輻」。《唐語林》卷四亦有此條,亦作「鍾輻」。《唐摭言》卷八「夢」條有虔州南康人鍾輻,疑即此人。參羅寧《〈南部新書〉需要校證》一文。

    [166]「自興元元年癸亥至乾符二年乙未凡九十二年」,「興元」原作「紹元」,當是「興元」之訛。但興元元年為甲子,至乾符二年為九十二年。

    [167]「景雲二年」,「雲」原作「陵」,據粵雅堂本改。[成校]《唐語林》卷四:「唯景雲二年考功員外郎盧逸知舉,後無繼者。」

    [168] [成校]「韋昭度」,底本作「昭度」,據明刻本增改。《舊唐書》卷一七九《韋昭度傳》:「從僖宗幸蜀,拜戶部侍郎。中和元年,權知禮部貢舉。」

    [169]「燕公牒轉云」,「燕」原作「邠」,據四庫本改,並據補本條下一「邠」字。

    [170]「陸氏門生知禮部」,「部」字原無,據粵雅堂本補。

    [171]「韓藩端公自宣幕退居鍾山」,「幕」,明抄本作「州」。

    [172]「侍御史有外彈」,「侍御史」下,明抄本有「殿中侍御史」五字。

    [173] [成校]「監察御史」,底本作「監察使」,誤,據明刻本改。

    [174]「坐客皆同其聲」,「同」原作「企」,據明抄本改。

    [175]「芳洲生杜若」,「生」原作「釆」,據明抄本改。

    [176] [成校]「不歷御史及中丞」,底本「中丞」作「丞」,誤,據粵雅堂本改。明刻本無「及」字。

    [177]「以給事中楊釗充九成宮使」,「中」原脫,據明抄本及《舊唐書》卷一○六《楊國忠傳》改。

    [178] [成校]「杜悰」,底本作「杜琮」,誤,據粵雅堂本改,下同。兩《唐書》有《杜悰傳》。

    [179] [成校]「劍門」,底本作「斂門」,誤,據粵雅堂本改。

    [180]「道側有飲酒亭子」,「側」原作「則」,據粵雅堂本改。

    [181]「有御湯」,「有」原作「是」,據粵雅堂本改。

    [182]「相傳云是阿育王本塔」,「阿」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183] [補校] 據《新唐書》卷二一《禮樂志》載:「帝(按:指唐高宗李治)將伐高麗,燕洛陽城門,觀屯營教舞,按新征用武之勢,名曰《一戎大定樂》,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樂曲名中「衣」字似是衍文。參崔文印《〈南部新書〉點校商兌》一文。

    [184]「是鬼神奉阿育王教西山取大石為塔基」,「阿育」原作「旨」,據四庫本改。

    [185]「故名大石也」,「名」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186]「問於識寶商者」,「識」原作「是」,據粵雅堂本改。

    [187] [成校]「以示戍人不為萬里之行」,底本「戍」作「戎」,誤,據明刻本改。

    [188]「雲南有萬人冢者」,「冢」原作「家」,據粵雅堂本改。

    [189]「開元初」,原作「開化初」,據粵雅堂本改。

    [190] [成校]「時大武軍子將郝靈佺出使迴」,底本、明刻本、粵雅堂本「大武軍」皆作「天武軍」,誤,據《新唐書》改。又底本「子將」作「將子」,誤,據明刻本、粵雅堂本改。《新唐書》卷五《玄宗紀》:「癸酉,大武軍子將郝靈佺殺突厥默啜。」又底本「郝靈佺」作「郝靈筌」,據陳寅恪先生《元白詩箋證稿》考證,當以「郝靈佺」為是,今據改。下同。

    [191] [成校]底本「默啜」作「黠夷」,誤,據明刻本改。

    [192] [成校]「始授中郎將」,底本「授」作「受」,據明刻本改。

    [193]「具正合云釋迦婆因達羅」,粵雅堂本「具」作「其」。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