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為樂吏所驅,時有一跌,不敢擡頭視。執犛牛尾拂子,鞠躬宛轉,隨隊唱夜好千匝於廣庭之中。及將旦,得出,不勝困劣,扶舁而歸。一病六十日,而就試不得。

    政事堂有後門,蓋宰相時過舍人院咨訪政事,以自廣也。常衮塞之,以示尊大。凡有公事商量,即降宣付閣門,開延英。閣門翻宣申中書,并榜正衙門。如中書有公事敷奏,即宰臣入榜子,奏請開延英。又一說:延英殿即靈芝殿也,謂之小延英。苗晉卿居相,以足疾,上每於此待之。宰相對小延英,自此始也。

    李揆秉政,苗侍中薦元載,揆不納,謂晉卿曰:「龍章鳳姿之士,不可見麞頭鼠目之人[62]。」及載入相,除揆秘書監,江淮養疾凡十餘年。

    五方師子本領出在太常,靖恭崔尚書邠為樂卿,左軍并教坊曾移牒索此戲,稱云「備行從」。崔公判回牒不與。閱儺日,如方鎮大享,屈諸司侍郎、兩省官同看。崔公時在色養之下,自靖恭坊露冕從板輿入太常寺。棚中百官,皆取路迴避,不敢直衝。時論榮之。

    盧杞貌醜而藍色,人皆鬼視之。

    陳少游除桂察,許中人董秀,歲供五萬米,行販越察。

    故事:諸官兼大夫、中丞,但升在本官之上。貞元中,元涵為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便判臺事。

    父子知舉三家:高鍇,子湘、湜;于邵,子允躬;崔郾,子瑤。惟崔氏相去只二十年。

    吏部故事:放長名榜,舊語曰:「長名以前,選人屬侍郎;長名已後,侍郎屬選人。」

    吏部常式,舉選人家狀,須云:「中形,黃白色,少有髭。」或武選人家狀,云:「長形,紫黑,多有髭。」

    西蕃諸國通唐使處,置銅魚雄雌相合十二隻[63],皆銘其國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內,雌者付本國。如國使正月來,齎第一魚,餘月準此,閨月即賈本月而已[64]。校其雌雄,合,依常禮待之,差謬即按。至開元末,鴻臚奏:「蕃國背叛,銅魚多散失。」始令所司改鑄。

    大和中,上謂宰臣曰:「明經會義否?」宰臣曰:「明經只念經疏,不會經義。」帝曰:「只念經疏,何異鸚鵡能言。」

    貞元中,裴肅為常州刺史,以進奉為越察。劉贊死於宣州,判官嚴綬領軍進奉[65],為刑部員外。天下刺史進奉,自裴肅始;判官進奉,自嚴綬始。

    鄭雲逵由朱滔軍逃歸長安,自盧龍掌記、檢校祠部員外郎,除諫議大夫。

    徐浩,越州人,嶠之子。三遷右拾遺,並充麗正殿校理。

    絳州碧《落觀碑》,文乃高祖子韓王元嘉四男為元妃所製,陳惟玉書。今不知者,妄有怪說,但背有「碧落」二字,故傳為《碧落碑》。

    白傅與贊皇不協,白每有所寄文章,李緘之一篋,未嘗開。劉三復或請之,曰:「見詞翰,則迴吾心矣。」

    蕃中飛鳥使,中國之驛騎也。

    舊制:起居院在中書省內。

    貞元中,太常奏:每年小大中祠,共七十七祭。

    天寶中,語云:「殷、顏、柳、陸、蕭、李、邵、趙。」以其行義敦交也。(殷寅、顏真卿、柳芳、陸據、蕭穎士、李華、邵軫、趙驊[66]。)

    天后時,太常丞李嗣真聞東夷三曲一遍,援胡琴彈之,無一聲遺忘。

    五原有寃獄,顏真卿為御史辨之。天方旱,獄決乃雨。復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皆不齒,天下聳動。

    舊制:中書舍人分押六曹,以平奏報。貞元中,盧杞為相,請分之,楊炎固以為不可。

    貞元元年十一月,京兆奏有人於長興坊得玉璽,文曰「天子信璽」。

    奘三藏至西域,入維摩詰方丈。及還,將紀年月於壁。染翰欲書,約行數千百步,終不及牆。

    元和中,李絳、崔羣同掌密命,韋貫之、裴度知制誥,李夷簡中丞[67],并裴垍在翰林日所舉,皆相次入輔。

    大和中,樂工尉遲璋左能囀喉為新聲。京師屠沽效,呼為「拍彈」。

    朱敬則,亳州永城人也。孝行忠鯁,舉世莫比。門表闕臺者六所,今古無之。玄孫禹錫,咸平二年學究登科,見任虞部員外郎。

    貞觀中,紀國僧慧靜撰《續英華詩苑》,行於代。慧靜常言曰:「作之非難,鑒之為貴。吾所搜揀,亦《詩》三百篇之次。」慧靜俗姓房,有操識。今復有詩篇十卷,與《英華》相似,起自梁代,迄於今朝,以類相從,多於慧靜所集,而不題撰集人名氏。

    [37] 「時人美之」,「人」,粵雅堂本作「論」。

    [38] 「我曾祖武肅辟之幕下」,「祖」原作「門」,據粵雅堂本改。

    [39] [成校]「修行即四季也發假收巖」,底本「四季」作「四李」,誤,據粵雅堂本改;底本「假」作「嘏」,誤,據明刻本、粵雅堂本改。

    [40] [成校]「履道即憑凌凝也」,底本「凌」作「冰」,誤,據明刻本改。

    [41] [成校]「右金吾將軍吳湊」,原作「左執金吾湊」,誤,據明刻本改。《舊唐書》卷一三《德宗紀》:「貶京兆尹韓皋為撫州司馬。召右金吾將軍吳湊於延英,面授京兆尹,即令入府視事。」

    [42] 「面授京尹」,「授」原作「受」,據四庫本改。

    [43] 「弘靖之母」,「靖」原作「靜」,據粵雅堂本改。

    [44] 「除昭義節度」,「度」原作「制」,據四庫本改。

    [45] [成校]「凡中書有軍國重事」,底本「重事」作「政事」,據明刻本改。《資治通鑑》卷一九三太宗貞觀三年:「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46] 「其舍人中選一人明練軍國政事者」,「軍國」二字原缺,據黃校本補。

    [47] 「將軍宋清有神劍」,「宋」,四庫本作「來」。

    [48] [成校]「治禮郎」,底本作「禮部郎」,誤,據明刻本改。《舊唐書》卷四《高宗紀》:「有司請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上名。」

    [49] 「吐蕃獻大佛廬」,「佛」原作「拂」,據四庫本及粵雅堂本改。

    [50] [成校]「李贊皇孫延古」,底本「延古」作「延右」,誤,據明刻本、粵雅堂本改。《舊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德裕三子。燁,檢校祠部員外郎、汴宋亳觀察判官......子延古。」

    [51] 「上方樓殿窣雲開」,明抄本「殿窣」作「閣紫」。

    [52] [成校]「多有欠其宴罰錢者」,底本「欠」作「次」,誤,據粵雅堂本改。

    [53] 「皆應三數百年在在於人口」,「在在」,四庫本不重「在」字。

    [54] [成校]「盧弘正」,底本避諱作「盧宏正」,據明刻本改。

    [55] 「李郃除賀州」,粵雅堂本「郃」作「邵」。

    [56] 「韓滉鎮浙西」,「鎮」字原脫,據四庫本補。

    [57] 「劉允章放榜後」,「允」原作「凡」,據粵雅堂本及《舊唐書》卷一五三《劉允章傳》改。

    [58] 「都人並在延興門」,明抄本「興」作「思」。

    [59] 「蔡帥陳僊奇於李希烈庭中得錢一文」,「僊」原作「先」,據粵雅堂本及《舊唐書》卷一四五《陳僊奇傳》改。

    [60] [成校]「李尚隱」,底本作「李商隱」,誤,據明刻本改。

    [61] [成校]「梁祖欲以牙將張廷範為太常卿」,底本「張廷範」作「張延範」,誤,據明刻本改。下同。《舊唐書》卷一一三《裴遵慶附樞傳》:「全忠嘗奏用牙將張廷範為太常卿,諸相議......」

    [62] 「不可見麞頭鼠目之人」,明抄本此句下有「乃求官耶」四字。

    [63] [成校]「置銅魚雄雌相合十二隻」,底本「合」作「各」,誤,據明刻本改。

    [64] 「齎第一魚餘月準此閨月即賈本月而已」,「齎」原作「賁」,「餘月」原作「餘同」,「本月」原作「本國」,據粵雅堂本改。[補校]「賈」,明刻本作「齎」。

    [65] [成校]「判官嚴綬領軍進奉」,底本「進奉」作「進奏」,誤,據明刻本改。下文「判官進奉」同。《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劉贊死於宣州,嚴綬為判官,傾軍府資用進奉。」

    [66] 「趙驊」,原作「趙驒」,據《新唐書》卷一五一《趙宗儒傳》及本書丁集改。《舊唐書》卷一八七下《趙曄傳》作「趙曄」。

    [67] [成校]「李夷簡」,底本作「李簡」,誤,據明刻本改。《舊唐書》卷一四八《裴垍傳》:「垍在翰林,舉李絳、崔羣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韋貫之、裴度知制誥,擢李夷簡為御史中丞,其後繼踵入相,咸著名跡。」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