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二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论云:海蚧亦白海蛤,臣。亦名紫薇。味咸,有小毒。能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主治项下瘤瘿。日华子云: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此即鲜蛤子。雁食后粪中出,有纹彩者为文蛤,无纹彩者为海蛤。

    乡人又多将海岸边烂蛤壳,被风涛打磨莹滑者,伪作之。

    图经曰:海蛤、文蛤,并生东海,今登、莱、沧州皆有之。陶隐居以细如巨胜,润泽光净者为为海蛤是海中烂壳,久为风波涛洗,自然圆净,此有大小而久远者为佳,不必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纹理者,此乃新旧不同,正一物而二名也。然海蛤难得真烂久者。海人多以它蛤壳经风涛摩荡莹滑者伪作之,殊无力。又有一种游波骨,极类海蛤,但少莹泽,误食之令人狂眩,用醋、蜜解之则愈。《本经》海蛤一名魁蛤。又别有魁蛤条云:形正圆,两头空,表有纹,乃别是一种也。按:《说文》曰:千岁燕化为海蛤,魁蛤即是伏翼所化,故一名伏老。并采无时。张仲景《伤寒论》曰:病在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 之,若水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皮上粟起,意欲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文蛤五两,一味捣筛,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此方:医家多用,殊效。

    雷公云:凡使,勿用游波蕈骨,其虫骨真似海蛤,只是无面上光。其虫骨误饵之,令人狂走,事一两,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却以地骨皮、柏叶二味,又煮一伏时后出,于东流水中淘三遍,拭干,细捣研如粉,然后用。凡一两,用地骨皮二两,并细锉,以东流水淘取用之。

    衍义曰:海蛤、文蛤,陈藏器所说是。今海中无雁,岂有食蛤粪出者?若蛤壳中有肉时,尚可食,肉既无,焉得更有粪中过数多者?必为其皆无廉棱,乃有是说。殊不知风浪日夕淘汰,故如是。治伤寒汗不溜,搐却手脚,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糊和丸,大一寸许,捏扁,置所患足心下。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取热水浸脚至膝上,久则水温,又添热水,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脚,以知为度。

    文蛤

    味咸,平,无毒。主恶疮,蚀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 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纹,取无时。

    陶隐居云: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 ,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

    凡有四物如此。唐本注云:文蛤,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若今妇人以置胭脂者,殊非海蛤之类也。夫天地间物,无非天地间用,岂限其数为正副耶!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海蛤,主水 。取二两先研三日,汉防己、枣肉、杏仁二两,葶苈子六两,熬研成脂为丸,一服十丸,利下水。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背上有斑纹者,今出莱州掖县南海中,三月中旬采。萧炳云:出密州。陶隐居云:按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泥沙,风波淘漉,自然圆净,有大有小,以小者久远为佳,亦非一一从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纹者。此乃新旧为名,二物元同一类。假如雁食蛤壳,岂择纹与不纹。苏恭此言殊为未达,至如烂蚬蚌壳,亦有所主,与生不同。陶云副品,正其宜矣。《说文》曰:千岁燕化为海蛤,一名伏老,伏翼化为,今亦生子滋长也。

    图经文具海蛤条下。

    千金翼:治急疳蚀口鼻数日尽,欲死。烧文蛤灰,腊月脂和,涂之。

    衍义文具海蛤条下。

    魁蛤

    味甘,平,无毒。主痿痹,泄痢便脓血。一名魁陆,一名活东。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纹,取无时。

    陶隐居云:形似纺 (音狂),小狭长,外有纵横纹理,云是老蝙蝠化为,用之至少。

    而《本经》海蛤,一名魁蛤,与此为异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形圆长,似大腹槟榔,两头有孔,今出莱州。

    图经文具海蛤条下。

    食疗寒。润五脏,治消渴,开关节。服丹石人食之,使人免有疮肿及热毒所生也。

    蠡(音礼)鱼

    蠡(音礼)鱼 味甘,寒,无毒。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疗五痔,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瘢(音盘)白。一名 (音铜)鱼。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陶隐居云:今皆作鳢字,旧言是公蛎蛇所变,然亦有相生者。至难死,犹有蛇性。合小豆白煮以疗肿满,甚效。唐本注云:《别录》云,肠及肝,主久败疮中虫。诸鱼灰,并主哽噎也。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鳢鱼,下大小便,拥塞气。又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之,效。

    又:以大者洗去泥,开肚,以胡椒末半两,切大蒜三两颗,纳鱼腹中缝合,并和小豆一升煮之。

    临熟下萝卜三、五颗如指大,切葱一握,煮熟。空腹服之,并豆等强饱,尽食之。至夜即泄气无限,三、五日更一顿。下一切恶气。又十二月作酱良也。日华子云:鳢鱼肠,以五味炙贴痔 及 ,良久虫出,即去之。诸鱼中,唯此胆甘,可食。

    图经曰:蠡(通作鳢字)鱼,生九江池泽,今处处有之。陶隐居以为公蛎蛇所变,至难死,犹有蛇性。谨按《尔雅》:鳢,鲩。郭璞注云:鳢, (音同)也。释者曰:鳢,鲩也。《诗·小雅》云:鱼丽于 ,鲂鳢。《毛传》云:鳢,鲩也。《正义》云:诸本或作鳢, (音重)

    也。陆机谓鲩即鳢鱼也,似鳢,狭而浓,今京东人犹呼 鱼,其实一类也。据上所说,则似今俗间所谓黑鳢鱼者,亦至难死,形近蛇类,浙中人多食之。然《本经》着鳢鱼,主湿痹下水,而黑鳢鱼主妇人妊娠。《千金方》有安胎单用黑鳢鱼汤方,而《本经》不言有此功用,恐是漏落耳。肝肠亦入药,诸鱼胆苦,唯此胆味甘可食为异也。又下鲍鱼条,据陶、苏之说,乃似今汉、沔间所作淡干鱼,味辛而臭者。苏又引《李当之本草》,亦言胸中湿者,良。其以暴鱼不以盐,外虽干而鱼肥,故中湿也,中湿则弥臭矣。一说,鲍鱼自是一种,形似小鱼,生海中,气最臭。秦始皇取置车中者是也。此说虽辨,亦无的据。《素问》治血枯雀卵丸,饮鲍鱼汁,以利肠中。

    外台秘要:疗患肠痔,每大便常有血。鳢鱼脍,姜齑食之,佳。任性多少,瘥。忌冷毒物。

    又方:疗痔。鳢鱼肠三具,炙令香,以绵裹,纳谷道中,一食顷虫当出,鱼肠数易之,尽三枚瘥。食医心镜:治十种水气病不瘥垂死。鳢鱼一头,重一斤以上,右熟取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又方:治野鸡病,下血不止,肠疼痛。鳢鱼一头,如食法作脍,蒜齑食之。灵苑方:治急喉闭,逡巡不救者。蠡鱼胆,腊月收,阴干为末,每服少许,点患处,药至即瘥,病深则水衍义曰:蠡鱼,今人谓之黑鲤鱼。道家以谓头有星为厌,世有知之者,往往不敢食。又发故疾,亦须忌尔。今用之疗病,亦只取其一端耳。

    (音夷又音题)鱼

    (音夷又音题)鱼 味甘,无毒。主百病。

    陶隐居云:此是 (音题)也,今人皆呼慈音,即是 (乃兼切)鱼,作 食之,云补。

    又有鱼相似而大;又有 (五回切)鱼亦相似,黄而美,益人,其合鹿肉及赤目、赤须、无鳃者,食之并杀人;又有人鱼,似 而有四足,声如小儿,食之疗瘕疾,其膏燃之不消耗,始皇骊山冢中用之,谓之人膏也。荆州、临沮、青溪至多此鱼。唐本注云: 鱼,一名 鱼,一名鱼。主水浮肿,利小便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有三种。口腹俱大者名 (音护)

    ,背青而口小者名 ,口小背黄腹白者名 ,一名河豚。三鱼堪为 ,美而且补。陈士良云:鱼,暖。

    图经曰: (音夷又音题)鱼,旧不着所出州土,今江浙多有之。大首方:口,背青黑,无鳞,多涎。其类有三。陶隐居云:即 (音题)鱼也。 即 (乃兼切)鱼也。又有 (音护)

    鱼,相似而大。 (五回切)鱼亦相似,色黄而美。三种形性皆相类,而小不同也。 亦名 。《诗·小雅》云:鱼丽于 , 鳢。《传》云: , 也。《尔雅·释鱼》: , 。郭璞注云:今,额白鱼。 别名 ,江东通呼 为 是也。今江浙多食之,不可与牛肝合食,令人患风多噎。涎,主三消。取生鱼涎,溲黄连末作丸,饭后乌梅煎饮下五、七丸,渴便顿减。

    ,四季不可食,又不可与野猪肉合食,令人吐泻。 ,秦人呼为 鱼,能动痼疾,不可与野鸡、野猪肉合食,令人患癞。此三鱼大抵寒而有毒,非食品之佳味也。

    食疗: 与 ,大约相似。主诸补益。无鳞,有毒,勿多食。赤目、赤须者,并杀人也。

    千金翼:治刺伤中毒,水烧鱼目灰涂之。

    衍义曰: 鱼,形少类獭,有四足,腹重坠如囊,身微紫色。尝剖之,中有三小蟹,又有四

    鲫鱼

    鲫鱼 主诸疮,烧以酱汁和涂之,或取猪脂煎用,又主肠痈。

    头灰

    臣禹锡等谨按药对云:头,温。主小儿头疮,口疮,重舌,目翳。一名鲋(音父)鱼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鲫鱼,味甘,温。止下痢,多食亦不宜人。又,注云:形亦似鲤,色黑而体促,肚大而脊隆,所在池泽皆有之。孟诜云:鲫鱼,平胃气,调中,益五脏,和作羹食,良。又鲫鱼与 ,其状颇同,味则有殊。 是节化,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腹上尚有米色。宽大者是鲫,背高腹狭小者是 ,其功不及鲫。鱼子调中,益肝气尔。日华子云:鲫鱼,平,无毒。温中下气,补不足。作脍,疗肠 ,水谷不调及赤白痢。烧灰以敷恶疮良。又酿白矾烧灰,治肠风血痢。头烧灰疗嗽。又云:子不宜与猪肉同食。

    图经曰:鲫鱼,《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所在池泽皆有之。似鲤鱼,色黑而体促,肚大而脊隆。亦有大者至重二、三斤。性温,无毒。诸鱼中最可食。或云稷米所化,故其腹尚有米色。又有一种背高腹狭小者,名 鱼,功用亦与鲫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种重唇石鲫鱼,亦其类也。

    陈藏器云:头主咳嗽,烧为末服之。肉主虚羸,五味熟煮食之。脍亦主赤白痢及五野鸡病。

    食疗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和 作羹良。作脍食之,断暴下痢。和蒜食之,有少热;和姜、酱食之,有少冷。又,夏月热痢可食之,多益。冬月中则不治也。骨烧为灰,敷 疮上,三、五度瘥。谨按其子调中,益肝气。凡鱼生子,皆粘在草上及土中。寒冬月水过后,亦不腐坏。每到五月三伏时,雨中便化为鱼。食鲫鱼不得食沙糖,令人成疳虫。丹石热毒发者,取茭首和鲫鱼作羹,食一、两顿即瘥。圣惠方:治小儿脑疳鼻痒,毛发作穗,面黄羸瘦,益脑。用鲫鱼胆滴于鼻中,连三、五日甚效。外台秘要治患肠痔,大便常有血。食鲫鱼羹及随意任作饱食。《孙真人》同。千金方:小儿头无发。烧鲫鱼末,酱汁和敷之。梅师方:鲫鱼不可合猪肝食。孙真人:治牙齿疼。取鲫鱼纳盐花于肚中,烧作灰末,敷之即瘥。又方:主恶核肿不散,取鲜鲫鱼杵敷之。又方:主脚气及上气。取鲫鱼一尺长者作脍,食一、两顿,瘥。

    食医心镜:治脾胃气冷,不能下食,虚弱无力。鹘突羹:鲫鱼半斤细切,起作脍,沸豉汁热投之,着胡椒、干姜、莳萝、桔皮等末,空心食之。集验方:热病瘥后百日食五辛者,必目暗。鲫鱼作 熏之。子母秘录:治小儿面上忽生疮,黄水出。鲫鱼头烧末,和酱清汁敷,日易之。

    又方:小儿丹。鲫鱼肉细切五合,小豆捣屑二合,和更,杵如泥,和水敷之。杨氏产乳:疗妊娠时行伤寒。鲫鱼一头烧作灰,酒服方寸匕,汗出,瘥。《伤寒类要》同。又方:中风寒热,腹绞痛。以干鲫鱼一头烧作末,三指撮,以苦酒服之,温复取汗,良。

    衍义曰:鲫鱼,开其腹,纳药烧之,治齿。

    鳝(音善)鱼

    味甘,大温,无毒。主补中,益血,疗沈(音审)唇。五月五日取头骨烧之,止痢。

    陶隐居云:鳝是荇芩根化作之。又云:是人发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尽是变化也。

    性热,作 食之亦补。而时行病起,食之多复,又喜令人霍乱。凡此水族鱼虾之类甚多,其有名者,已注在前条,虽皆可食,而甚损人,故不入药用。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今条注如后说,凡鱼头有白色如连珠至脊上者、腹中无胆者、头中无鳃者,并杀人。鱼汁不可合鸬 肉食之。鲫鱼不可合猴、雉肉食之。鳅(音秋)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鲤鱼子不可合猪肝食之。

    鲫鱼亦尔。青鱼 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并麦酱食之。虾无须及腹下通黑及煮之反白,皆不可食。生虾脍不可合鸡肉食之,亦损人。又有 (音脯) (音秕)亦益人,尾有毒,疗齿痛。

    又有(乌郎切) (乙八切)鱼,至能醒酒。 (音候) 鱼有毒,不可食。唐本注云:《别录》云,干鳝头,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气,除痞疹。其穿鱼绳,主竹木屑入目不出;穿鲍鱼绳,亦主眯目、去刺,煮汁洗之大良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鳝鱼主湿痹气,补虚损,妇人产鱼而细长,亦似蛇而无鳞,有青黄二色,生水岸泥窟中,所在皆有之。孟诜云:鳝鱼,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患恶气人,常作 ,空腹饱食,便以衣盖卧少顷,当汗出如白胶,汗从腰脚中出,候汗尽,暖五木汤浴,须慎风一日,更三、五日一服。并治湿风。

    陈藏器云:血主癣及 ,断取血涂之。夏月于浅水中作窟,如蛇冬蛰夏出,宜 食之。

    证俗音鳝鱼,音善字,或作鳝,诸书皆以 为鳝。《本经》以 为鳝,仍足鱼字,殊为误也。《风土记》云:鳝鱼夏出冬螫,亦以气养和实时节也。《颜氏家训》云:《后汉书》鹳雀衔三鳝鱼,音善,多假借作 。《魏武四时食制》鳝, 鱼,大如五斗,躯长一丈,即 鱼也。若如此长大,鹳雀不能胜一,况三头乎!是鳝鱼明矣。今宜作鳝字,作 当重煮之,不可以桑薪煮之,亦蛇类也。圣惠方:治妇人乳结硬疼。用鳝鱼皮烧灰末,空心暖酒调二钱匕。

    衍义曰:鳝鱼,腹下黄,世谓之黄鳝。此尤动风气,多食令人霍乱,屡见之。向在京师,邻舍一郎官,因食黄鳝,遂致霍乱吐利,几至委顿。又有白鳝,稍粗大,色白,二者皆亡鳞。

    大者长尺余,其形类蛇,但不能陆行,然皆动风。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岁夏秋沮河水涨,即湖水满溢,冬即复涸。土人于干土下撅得之,每及二、三尺,则有往来鳝行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复出。

    鲍鱼

    味辛、臭,温,无毒。主坠堕,腿(吐猥切)蹶(音厥), 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勿令中咸。

    陶隐居云:所谓鲍鱼之肆,言其臭也,俗人呼为 (音 )鱼,字似鲍,又言盐 之以成故也。作药当用少盐臭者,不知正何种鱼尔?乃言穿贯者亦入药,方:家自少用之。今此鲍鱼乃是(音慵)鱼,长尺许,合完淡干之,而都无臭气,要自疗漏血,不知何者是真?唐本注云:此说云味辛,又言勿令中咸,此是 (居KT 切)鱼,非鲍鱼也。鱼去肠肚,绳穿,淡暴使干,故辛而不咸。《李当之本草》亦言胸中湿者良,鲍鱼肥者,胸中便湿。又云穿贯绳者,弥更不惑。鲍鱼破开,盐 不曝,味咸不辛,又完淹令湿,非独胸中。且 鱼亦臭,臭与鲍别。鲍、二鱼,杂鱼并用。鲍似尸臭,以无盐也; 臭差微,有盐故也。 鱼,沔州、复州作之,余处皆不识尔。今注今考其实,止血须淡干,勿令中咸,入别方:药用,则以盐 之尔。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注云:十月后,取鱼去肠,绳穿淡者之,凡鱼皆堪食,不的取一色也据陶注:作药当用少盐,不知正何种鱼尔?又据《本经》云:勿令中咸,是知入药,当少以盐成之,有盐则中咸而不臭,盐少则味辛而臭矣!古人云: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谓恶人之行,知鲍鱼之臭也。考其实,则今荆楚淡鱼,颇臭而微辛,方:家亦少用。旧云沔州、复州作之,余皆不出。审《陶注》及《图经》与《本经》,即所在皆可作之也。又据鱼有口小,背黄,腹白者为鲍鱼,而疗治与 鱼同。补益,主百病。今《图经》既不的取一色,可淡干,此之为是也。

    图经文具蠡鱼条下。

    子母秘录:妊娠中风寒热,腹中绞痛,不可针灸。干鱼一枚烧末,酒服方寸匕,取汗。

    鲤鱼胆

    鲤鱼胆 味苦,寒,无毒。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强悍,益志气。

    肉

    味甘,主咳逆上气,黄胆,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满,下气。

    臣禹锡等谨按大腹水肿通用药云:鲤鱼,寒。药对云:平。陈士良云:无毒。

    骨

    主女子带下赤白。

    齿

    主石淋。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陶隐居云:鲤鱼,最为鱼之主,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

    山上水中有鲤不可食。又鲤 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其子合猪肝食之,亦能害人尔。唐本注云:鲤鱼骨,主阴蚀,哽不出。血,主小儿丹肿及疮。皮,主瘾疹,脑,主诸痫。

    肠,主小儿肌疮。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鲤鱼肉,主安胎,胎动,怀妊身肿。煮为汤食之,破冷气 癖,气块横关伏梁,作脍以浓蒜齑食之。胆,主耳聋,滴耳中,目为灰,研敷刺疮,中风水疼肿,汁出即愈。诸鱼目并得。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鲤鱼胆亦可单用,味大苦。点眼治赤肿翳痛。小儿热肿涂之。蜀漆为使。鱼烧灰末,治咳嗽,糯米煮粥。孟诜云:鲤鱼白煮食之,疗水肿脚满,下气,腹有宿瘕不可食。又修理,可去脊上两筋及黑血,毒故也。

    又天行病后不可食,再发即死。其在沙石中者,毒多在脑中,不得食头。日华子云:鲤鱼,凉,有毒。肉治咳嗽,疗脚气,破冷气, 癖。怀孕人胎不安,用绢裹鳞和鱼煮羹,熟后去鳞,食之验。脂治小儿痫疾惊忤。胆治障翳等。脑髓治暴聋,煮粥服良。诸溪涧中者,头内有毒。不计大小,并三十六鳞也。

    图经曰:鲤鱼,生九江池泽,今处处有之。即赤鲤鱼也。其脊中鳞一道,每鳞上皆有小黑点,从头数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古语云:五尺之鲤与一寸之鲤,大小虽殊,而鳞之数等是也。又,崔豹《古今注》释鲤鱼有三种。兖州人谓赤鲤为玄驹,谓白鲤为白骥,黄鲤为黄雉。盖诸鱼中,此为最佳,又能神变,故多贵之。今人食品中以为上味。其胆、肉、骨、齿皆入药。古今方:书并用之。胡洽治中风脚弱,短气腹满,有鲤鱼汤方:最胜。脂、血、目睛、脑髓亦单使治疾,唯子不可与肝同食。又齿主石淋。《古今录验》着其方:云:鲤鱼齿一升筛末,以三岁苦酒和,分三服。宿不食,旦服一分,日中服一分,暮服一分,瘥。赤鲤鱼鳞亦入药。唐方:多用治产妇腹痛,烧灰酒调服之。兼治血气,杂诸药用之。

    陈藏器云:鲤鱼,从脊当中数至尾,无大小皆有三十六鳞,亦其成数也。食疗胆,主除目中赤及热毒痛,点之良。肉,白煮食之,疗水肿脚满,下气。腹中有宿瘕不可食,害人。久服天门冬人,亦不可食。刺在肉中,中风水肿痛者,烧鲤鱼眼睛作灰,纳疮中,汁出即可。谨按鱼血,主小儿丹毒,涂之即瘥。鱼鳞,烧,烟绝,研,酒下方寸匕,破产妇滞血。脂,主诸痫,食之良。肠,主小儿腹中疮。鲤鱼 ,不得和豆藿叶食之,成瘦。其鱼子,不得合猪肝食之。凡修理,可去脊上两筋及黑血,毒故也。炙鲤鱼切忌烟,不得令熏着眼,损人眼光。三、两日内必见验也。又天行病后不可食,再发即死。其在砂石中者,有毒,多在脑中,不得食头。圣惠方:治水气,利小便,除浮肿。用鲤鱼一头,重一斤者,治如食法修事,食之。外台秘要:《古今录验》:疗鱼鲠骨横喉中,六、七日不出。取鲤鱼鳞、皮合烧作屑,以水服之,则出,未出更服。又方:疗水病肿。鲤鱼一头极大者,去头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大升,和鱼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绞去滓,顿服尽,如不能尽,分为二服,后服温令暖,服讫当下利,利尽即瘥。又方:疗 。鲤鱼肠切作五段,火上炙之,洗疮拭干,以肠封之,冷则易,自暮至旦,干止觉痒,开看虫出,瘥。又方:凡肿已溃、未溃者。

    烧鲤鱼作灰,酢和涂之一切肿上,以瘥为度。又方:疗卒淋。鲤鱼齿烧灰,酒服方寸匕。千金方:治暴痢。小鲤鱼一枚,烧为末,米饮服之。大人、小儿俱服得。又方:小儿咽肿喉痹。

    以鲤鱼胆二七枚,和灶底土,以涂咽喉,立瘥。肘后方:疗雀目。鲤鱼胆及脑敷之,燥痛即明。食医心镜: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鲤鱼一头切作脍,以姜、醋食之,蒜齑亦得。又方:主肺咳嗽,气喘促。鲤鱼一头重四两,去鳞,纸裹火炮,去刺研,煮粥,空腹吃之。子母秘录:疗妊娠伤寒。鲤鱼一头烧末,酒服方寸匕,令汗出。兼治乳无汁。产书下乳汁。烧鲤鱼一头研为末,酒调下一钱匕。礼记食鱼去乙,鱼目旁有骨名乙,如象乙字,食之令人鲠。

    衍义曰:鲤鱼,至阴之物也,其鳞故三十六。阴极则阳复,所以《素问》曰:鱼热中。

    王叔和曰:热即生风,食之所以多发风热,诸家所解并不言。日华子云:鲤鱼,凉,今不取,直取《素问》为正。万一风家更使食鱼,则是贻祸无穷矣。

    八种食疗余

    时鱼

    平。补虚劳,稍发疳痼。

    黄赖鱼

    一名 。醒酒。亦无鳞,不益人也。

    比目鱼

    平。补虚,益气力,多食稍动气。

    鲚鱼

    发疥,不可多食。

    鱼

    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煞人。缘腹中无胆,头中无鳃,故知害人。若中此毒及鲈鱼毒者,便锉芦根煮汁饮,解之。

    又,此鱼行水之次,或自触着物,即自怒气胀,浮于水上,为鸦 所食。

    孙真人食忌:鱼,勿食肝,杀人。

    鱼

    平。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 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发病。

    黄鱼

    平,有毒。发诸气病,不可多食。亦发疮疥,动风。不宜和荞麦同食,令人失音也。

    鲂鱼

    调胃气,利五脏。和芥子酱食之,助肺气,去胃家风。消谷不化者,作脍食,助脾气,令人能食。患疳痢者,不得食。作羹 食,宜人。其功与鲫鱼同。

    二十三种陈藏器余

    鲟鱼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补虚,令人肥健。生江中,背如龙,长一、二丈,鼻上肉作脯名鹿头。一名鹿肉。补虚下气,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

    食疗有毒。主血淋。可煮汁饮之。其味虽美,而发诸药毒。 ,世人虽重,尤不益人,服丹石人不可食,令人少气。发一切疮疥,动风气。不与干笋同食,发瘫缓风。小儿不与食,结症瘕及嗽。大人久食,令人卒心痛,并使人卒患腰痛。

    (上逐下题)鱼白

    主竹木入肉,经久不出者,取白敷疮上,四边肉烂即出刺。一名鳔(毗眇切)。

    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无毒。主月蚀疮,阴疮,痿疮。并烧灰用。经验方:治呕血。鳔胶长八寸,阔二寸,炙令黄,刮二钱以来,用甘蔗节三十五个,取自然汁调下。

    文鳐鱼(余招反)

    无毒。妇人临月带之,令易产。亦可临时烧为黑末,酒下一钱匕。出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一名飞鱼,群飞水上,海人候之,当有大风。《吴都赋》云:文鳐夜飞而触网,是也。

    牛鱼

    无毒。主六畜疾疫。作干脯捣为末,以水灌之,即鼻中黄涕出。亦可置病牛处,令其气相熏。生东海。头如牛也。

    海豚鱼

    味咸,无毒。肉主飞尸、蛊毒、瘴疟,作脯食之。一如水牛肉,味小腥耳。皮中肪,摩恶疮,疥癣,痔 ,犬马 疥,杀虫。生大海中。候风潮出。形如豚,鼻中声,脑上有孔,喷水直上,百数为群,人先取得其子,系着水中,母自来就而取之。其子如蠡鱼子,数万为群,常随母而行。亦有江豚,状如豚,鼻中为声,出没水上,海中舟人候之,知大风雨。又中有曲脂,堪摩病,及樗博即明,照读书及作即暗,俗言懒妇化为此也。

    杜父鱼

    主小儿差颓,差颓核大小也。取鱼擘开,口咬之七下。生溪涧下。背有刺,大头阔口,长二、三寸,色黑,斑如吹砂而短也。

    海鹞鱼齿

    无毒。主瘴疟。烧令黑,末,服二钱匕。鱼似鹞,有肉翅,能飞上石头。一名石蛎,一名邵阳鱼。齿如石版。生东海。

    鱼

    一作 (并音五禾反鲶属又五回反)。味甘,平,无毒,不腥。主膀胱水下,开胃。作脍白如雪。隋朝吴都进 鱼干脍,取快曝干瓶盛。临食以布裹,水浸良久,洒去水,如初脍无异。鱼生海中。大如石首。

    图经文具 鱼条下。

    鱼

    味甘,平,无毒。主五野鸡痔下血,瘀血在腹。似马鞭,尾有两歧,如鞭鞘,故名之。出江湖。

    鱼肝

    无毒。主恶疮疥癣。勿以盐炙食。郭注《尔雅》云: 鱼长二、三丈。《颜氏家训》曰: 鱼纯灰色,无纹。古书云:有多用 鱼字为鳝,既长二、三丈,则非鳝鱼明矣。《本经》又以鳝为 ,此误深矣。今明 鱼,体有三行甲,上龙门化为龙也。

    石(音必)鱼

    味甘,平,有小毒。主疮疥癣。出南海方:山涧中。长一寸,背里腹下赤。

    南人取之作 。

    鱼

    味甘,平,无毒。主癣。和柳叶捣碎,热炙敷之。又主马 疮。取酸臭者,和糁及屋上尘敷之。 似疥而大,凡 皆发疮疥,可合杀虫疮药用之。

    鱼脂

    主牛疥,狗疮,涂之立愈。脂是和灰泥船者,腥臭为佳。又主症。取铜器盛二升,作大火炷,脂上燃之,令暖彻,于症上熨之,以纸籍腹上,昼夜勿息火,良。

    脍

    味甘,温。蒜齑食之,温补,去冷气,湿痹,除膀胱水,喉中气结,心下酸水,腹内伏梁,冷 ,结癖,疝气,补腰脚,起阳道。鲫鱼脍,主肠 ,水谷不调,下利,小儿、大人丹毒,风眩。鲤鱼脍,主冷气,气块结在心腹,并宜蒜齑进之。鱼脍以菰菜为羹,吴人谓之金羹玉脍,开胃口,利大小肠。食脍不欲近夜,食不消,兼饮冷水,腹内为虫。时行病起食脍,令人胃弱。又不可同乳酪食之,令人霍乱。凡羹以蔓荆煮之,蔓荆去鱼腥。又万物脑能消毒,所以食脍,食鱼头羹也。

    昌候鱼

    味甘,平,无毒。腹中子有毒,令人痢下。食其肉肥健益气力。生南海,如鲫鱼,身正圆,无硬骨,作炙食之至美,一名昌鼠也。

    鲩鱼

    无毒。主喉闭,飞尸。取胆和暖水搅服之。鲩(音患)似鲤,生江湖间,纳喉中飞尸上。此胆至苦。

    鱼肝及子

    有大毒。入口烂舌,入腹烂肠。肉小毒。人亦食之,煮之不可近铛,当以物悬之。一名鹕夷鱼。以物触之即嗔,腹如气球,亦名嗔鱼。腹白,背有赤道如印鱼,目得合,与诸鱼不同。江海中并有之,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人欲收其肝、子毒人,则当反被其噬,为此人皆不录。唯有橄榄木及鱼茗木解之,次用芦根、乌 草根汁解之,此物毒疾,非药所及。橄榄、鱼茗已出木部。

    鱼虎

    有毒。背上刺着人如蛇咬。皮如 有刺,头如虎也。生南海,亦有变为虎者。

    KT鱼

    (音拱)鲲子、鳅鱼(鳅同音)、鼠尾鱼、地青鱼、 鱼( 普胡反音毗)、邵阳鱼尾刺人者有大毒。三刺中之者死,二刺者困,一刺者可以救。候人溺处钉之,令人阴肿痛,拔刺在尾中,逢物以尾拨之。食其肉而去其刺。其 鱼,已在《本经》鳝鱼注中。

    鲵鱼

    鳗鲡注:陶云:鳗鲡能上树。苏云:鲵鱼能上树,非鳗鲡也。按:鲵鱼一名王鲔,在山溪能上树,天旱则含水上山,叶覆身,鸟来饮水,因而取之。伊芳、曰鲵鱼。一名 鱼,一名人鱼。膏燃烛不灭,秦始皇冢中用之。陶注 鱼条云:人鱼即鲵鱼也。

    诸鱼有毒者

    鱼目有睫杀人。目得开合杀人。逆鳃杀人。脑中白连珠杀人。无鳃杀人。二目不同杀人。连鳞者杀人。白 杀人。腹下丹字杀人。鱼师大者有毒,食之杀人。

    水龟

    无毒。主难产。产妇戴之,亦可临时烧末酒下。出南海,如龟,长二、三尺,两目在侧旁。

    疟龟

    无毒。主老疟发无时者,亦名 疟,下俚人呼为妖疟。烧作灰,饮服一、二钱匕,当微利,取头烧服弥佳。亦候发时煮为沸汤,坐中浸身。亦悬安病患卧处。生高山石下,身偏头大,觜如鹗鸟,亦呼为鹗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