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二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升合分两

    古之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谓如 咀者,即今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

    君臣佐使法

    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也。

    治法纲要

    《气交变论》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而使之高。若本下,何举之有?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桂、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主用也。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不致差误矣。

    药味专精

    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药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发昏愦。予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笑,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是也。加以人参、桂枝,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锉一、两剂,服之不效。予再候之,脉证相对,莫非药有陈腐者,致不效乎?再市药之气味浓者,煎服,其证减半,再服而安。

    凡药之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矣;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矣。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内经》曰:司岁备物。气味之精专也,修合之际,宜加谨焉。

    汤液煎造

    病患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熬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铫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古人服药活法

    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古人服药有法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察病轻重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存。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五走

    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

    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

    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服药可慎

    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气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论药所主

    海藏云:汤液要药,最为的当,其余方论所着杂例,比之汤液稍异,何哉?盖尹、仲景取其治之长也。其所长者,神农之所注也。何以知之?《本草》云:一物主十病,取其偏长为本。又当取洁古《珍珠囊》断例为准则,其中,药之所主,不必多言,只一两句,多则不过三四句。非务简也,亦取其所主之偏长,故不为多也。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表格一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其主病何如,言采药之岁也。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先岁物何也,天地之专精也,专精之气,药物肥浓,又于使用,当其正气味也。五运主岁,不足则物薄,有余则物精,非专精则散气,散气则物不纯。是以质同而异等,形质虽同,力用则异也。气味有浓薄,性用有躁静,治化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表格二 表格三 表格四 表格五 表格六 表格七 表格八 表格九

    气味生成流布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神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七方

    大: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

    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顿而多。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心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少。

    缓: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

    急: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阳数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

    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十剂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