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语录

    一言,玄空二字,如何解释,冠以大字,更是何意。

    一语,玄空者,无边无际,无方无体,放之弥于六合,以已有已成之八体为言,乃天人地合而言之之词,故曰大支空,阴阳混而言之,故曰玄空,以其至大至外,而不能更大更外而范围之,故曰大玄空,太初阴阳末分。由内而发者太极也。混沌既开,由外而无边无际,而不能范围之者,大玄空也。一内一外,似一而二,先于自然阴阳,自然之配合,自然之交媾,天地如是,人与万物,亦莫不如是,有此大玄空自然之气,所以有人及万物自然之名。自然之体,自然之用,皆莫能道其外也。故统名之曰大玄空。

    二言,大玄空,既是天开地闢人生后阴阳混合之代名词;既称无方无体,而究其所以,天清地浊,虽皆云气,其实亦各有方有体,大玄空之方,与体究系何指。

    二语,先天天地定位,而后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阴阳相荡,而生万物,而万物中,各具有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体之气也。于人亦然,人与天地之气合一,故生则居厦屋,死则葬壤土,其气与天地阴阳息息相通,故世有阴阳宅之相观者。原本于此,其旨皆本先天,虽云无体,实有方有体矣。

    三言,先天八卦之方之体,既知为天地万物各具之自然阴阳在内,以天地四方之旷廓言之,有其气,而后有其体,世云先天为体者此也。其如后天为用何。

    三语,先天为体,犹磨之底盘,静而不动,后天不动,后天为用,犹磨之上盘,流行不息,所以能成造化,运始于一、而终于九,卦始于坤。而终于乾,经云龙分两片者,先天静之一片,坤统三女属上元。乾统三男属下元也。后天动之一片,一二三四运属上元。六七八九运属下元也。阳九阴六,上下各九十年而为一周,此体用合一之理也。

    四言,大玄空体用之作法,既知其为如是矣,而先天八卦父母相交而生六子,阴阳老少,各自相对,其数合九,后天八卦则卦位杂乱,阴阳老少,并不相对;其数合十,其理何在。

    四语,先天八卦,阴阳老少,处处相对相交者,即所谓天地自然之相配相见相交也。有此自然之交媾,所以天地间有万物。而万物各有自然之相配相见相交也。相交无时,所以天地万物生生之机,循环无端,所以有后天为用之道,先天重卦,后天重数,二而一也。重卦则阴阳老少,处处配合,重数则一九二八三七四六。处处相对,数始于一,而终于九,而五十为成数,八方无位次而居中央,经云天尊地卑,阳奇阴耦,五加一为六,所以云一六共宗,五加二为七,所以云二七同道,五加三为八,所以云三八为朋,五加四为九,所以云四九为友,五加五成十,所以云五十同途,河洛相参,而为用无穷。

    五言,河图一六居北而为水,水生东方三八之本,本生南方二七之火,火生中央五十之土,土生四方四九之金,金仍生北方一六之水;以河图四方生生不息之理也。洛书一六三八为乾坎艮震阳卦一片,二七四九为巽离坤兑阴卦一片,一二三四为合五一片,合乎底盘之坤统三女,大七八九为合十五一片,合乎底盘之乾统三男,上下两盘,有条不紊,今已知之矣,其于地理作法安在。

    五语,上元一运,与下元六运之山水取舍相通,二运与七运相通,三运与八运相通,四运与人运相通,故日共宗同道为朋为友也。山形水势,合于上元一运局者,时至下元六运。其得力与一运同,当六运新取此局亦发,故此云云,洛书一六三八阳卦一片之运,宜取一二三四合五方之山,取六七八九合十五方之水,洛书二七四九阴卦一片之运,宜取一二三四合五方之水,取六七八九合十五方之山,如此则谓之阴阳相见,雌雄配合,反此则谓之相乘矣。

    六言,若如上述,其理虽通,而用法似乎太死板,有无原理可推,今庶述之。

    六语,以先后天八卦。及河图洛书之数之方言,似近器机,而不知如易之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等,其爻象变换,何尚不近器机,而彖传系辞,其理难穷,大玄空作法,正与此相同,故千古不得薪传,而皓首不解者有之,聚讼千百年,而其理始终不明也。蒋公大鸿有云,会者一言立晓,此语似近荒谬,此指得诀者言之,非任何人都能知晓,要知原理奥秘,非得诀,实有所不能也。上述之理,实包含在千古不传之挨星秘诀中,若未得诀者,亦可按此器机式而运用之,吉凶悔吝,可保万无一失,谓愚不信,请尝试之。

    七言,上言未得诀者,亦可按图索骥,运用无误,若得诀者如何。

    七语,得诀者,系从原理上推求,全部辨正,豁然在胸,有体有用,配合生生,自有神而明之之理,若未得诀者,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八言,体传眼,用传心,传之者诀也目,语云好风水。不如老山头,此指传眼而言,传眼在乎看得多,南北东西。龙之体态各殊,其穴之所结,亦因此不同。山人久居其地,熟请行龙,好风水初入其境,不免生疏,故此云云,用之在乎传心,将何以之。

    八语,传眼之说,确乎如此,云下如老山头者,指一地之狭义言之也。风水家南天北地,足迹所至,无所不晓,龙之体态。到处不同,北龙绵亘数千里,老大而高,干结者多,而发必圣贤臣子,中龙少壮而嫩,干结少而枝结多。发则清秀名一哄而已,南龙地近热带,山多粗雄,亦枝龙结穴为多,人之品格情性,亦各随山势之体态而不同,语云北方风气刚强,南方风气柔弱。亦天时地利,禀气不同所致耳,传眼虽较易于传心,而究其精密,实非易易,得脉为先,得穴为难,而四势八国周密成局者更难,周密之小形局似易,巍峨之大形大局,则尤难矣,无以解之,日福地还从心地来,一德二运三风水,此为求地者聊以自慰之语,否则人人欲求大结作,不自度德,将何以之,此风水之所以闢而不谈。曰聊尽人子之心而已,至于传心,务从十年寒窗下用功夫,青囊全卷,的为地理之至实,名曰大玄空者。即青囊之妙用也。六法中至要之点,即所谓挨星是也。挨星之秘,杨公传黄妙应,将二十四山,撮为坤主二八句。暗示抽爻换象之旨,经云先天罗经十二支,子母公孙同此推,二十四龙管三卦,皆指示 二十四龙挨星之秘,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也。父母生六子,二生三也。三生万物是玄关,即二十四龙管三卦,子母公孙之伦序也。即一索再索三索之挨星也。知此则传心之用得矣。

    九言,眼心而曰传,传必有先觉者,而后从而授之也。地理形气之书,汗牛充栋,今从书本中求之,其亦可得之欤。

    九语,形家之书,十不离九,大都可看,论龙穴砂水者,不外合情二字,山水各有阴阳,老龙抽出嫩枝,大水收入小水,情也。山取起伏顿挫,水取之玄屈折,情也。高不受风,低不受水,情也。乘气纳气,清也。得脉得穴,情也。形既得情,气自中和,此不易之定理也。曰传眼者,不过实地经验之丰富耳,非拘拘也。传心则虽读破青囊万卷,若不得真传,暗中摸索,东推西敲,终难入其堂奥,世有种种伪说者,皆缘于此也。要而言之,除蒋公辨正之外。凡讲干支八卦五行者,无一非伪也。经云百二十家渺无诀者,可知自古己然,乃其小者耳。真传之难得,于此可见一斑,自古传必以心,不传则有所不能,书愈多,则法愈混,杨公看雌雄以天下诸书对不同一语破之,可谓真言不讳矣。

    十言,传心一说,殊难分辨,世之业阴阳者,大都各是其是非,其胸臆中,各自以为诀,是真是假,无人能辨之,与之谈地学者,莫不韬韬然自得,抑不知研究学术,当站于客观地位,万不可以先入为主,三元三合,门类繁多,学者大都以师传者即谓之诀。理之通不通,道之合不合,不之辨矣,如何方可以辨其真伪。

    十语,地理即性理,理通则道合,易为性理之最善本,合乎易理者,即为真诀,大玄空作法,处处不脱易理,二五妙合,为大玄空不传之秘,阖开奇耦,流行终始,为理气之作法,舍此而言玄空地理者,失理气之本旨矣。

    十一言,易理包含万象,何止于地理。

    十一语,易曰一阴一阳为之道,地理形势理气,处处不脱阴阳,青囊天尊地卑,阳奇阴耦,山管山,水管水,江南龙来江北望,一阴一阳也。雌与雄,交会合玄空,雄与雌,玄空卦内推,形势理气,各有阴阳也。形气两合,即为之道,易理如此,地理亦然,鄙参辨正全卷,即本此旨。

    十二言,山水为有形之阴阳,杨公称之曰看雌雄。其如无形之雌雄,由何而辨。

    十二语,蒋公以山与水相对一语,谓石破天惊,有形之雌雄,即一山一水,实已说得明白畅晓,故以此直捷了当语破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无形之大雌雄也。即一生二,二生三也。三生万物是玄关,此中之雌雄,尚未有人道破,无形之雌雄,务从玄空卦内推之,已详六法章内。

    十三言,雌雄有有形与无形之分,即知之矣,有形之山,即为雌,有形之水即为雄,与无形之雌雄,如何谓之相配相见相交,相见则福禄永贞,相乘则祸咎踵门,此中玄妙。殊难透彻。

    十三语,形气两合,的为最难之一事,形则人人知之,气则有所难能,如玄空挨星中之任何一星,在其得令时,即谓之正神,应配以山上静处,其失令之零神,应配以水里动处,如此即谓之雌雄相配,所谓相见相交者,尤在目力经验上求之,山水之大小远近,得脉得穴,乘气纳气之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谓三年寻龙,十年点穴是也。玩奥语十则得之矣。

    十四言,形势既得,不合气运,则气感不应,气运虽合,而形势花假,则地理之道全弃,世云吉地葬凶者,不合葬法,不合气运也。有是理乎。

    十四语,地理以形势为先,理气次之,形与气,二者万不能分离,言形者多,言气者少,形气两言更少,形则有地可据,易生兴趣,故易于分辨,气则无形可觅,全本哲理,故皆视为畏途,形似易而气更难,故世无形气两全之家矣,言形者,闢理气为非,有言气者,又以形势为非。如鄙所着述老,理气居多,而似略于形势,不知者,或以为不谙形势也。孰知地既非地,何用再谈理气,先有完整之形,而后可讲玄妙之理,此为地学家不易之定理,经云葬着旺龙平龙死龙者,即形气合言之真旨,又云前后八尺不宜杂,斜正受来阴阳取者,葬凶葬吉,得运失运。概可知矣。

    十五言,世有不得峦头,不合理气者,大都冢道萧条,人皆落伍。家道蓬勃者,大都得地得气也。若脱脉而乘风乘水者,必蚁水侵棺,可立言其为败绝也。乘得生气,合得时运者,可立言其为发祥也。虽世称堪兴为迷信者,遇此则又在半信半疑中矣,凡遇设身处地之际,亦不过聊尽人子之心而已,真理犹未暇几及也。欲求其彻底,又将何之。

    十五语,堪天道,舆地道,自古言之,天文地理,乃哲理之最深最奥者,欲求其彻底,殊非易易,因此闢则闢而行则行,吉人天相,福人福地,其中有不可形容者,朱子云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不可不知地理,一为父母之生,一为父母之死,可各尽其孝道也。亲安则子安,钟灵则毓秀,此中自有天缘,人为代天宣化,求地安亲,访师觅地,乃人子应尽之孝道耳,非以此求富贵利禄也。若人人识得福地,则福地无剩,则世有福人,而无福地矣,地理与天地相悖,若无人研求天理,则世皆强暴,而无吉人,此所以地理天理相辅而行也。欲求其彻底,殊非言可以蔽之,姑撮道曰尽人子之心,尽地理与天理之心而已。

    十六言,若曰福人可得福地矣,而世有其人并不凶暴,而往往颠沛流离者,如其人并非善良,而每皆兴发者何也。

    十六语,易曰为善者不昌,祖父有馀殃,为恶者不灭,祖父有馀德,实为千古名言,既得地理,又得天理,则其昌也必矣,不得地理,不得天理,则其灭也亦必矣,若得地而不得天理,其恶犹小,而其发吉亦小,若不得地理,而得天理,其善犹小,而其祸亦小,此为事理之当然,周柞八百,得天得地也。秦世不纪,失天失地也。万民之天地,何尝不然。

    十七言,于此知经所谓求地不种德,种口深藏舌一语,寓有深意矣,历观古书所载,鉴鉴可据,吾人求地安亲,将如之何。

    十七语,求地安亲,为人子应尽之责,太过则恐与天理有悖,惟恐德有不符,不及,则恐又与孝道相违,执其中庸之道而行之,惟有取自然二字应付之,访师也不勉强,求地也不勉强,访有学识经验者,即名师也。求夫藏风聚气,山清水明者,即福地也。先有是因,而后其果若何,不之顾矣,日自然主义者,量力度德而行之也。

    十八言,吾人生则居厦屋,死则葬壤上,所谓阴宅阳宅,关于地理看法,有无分辨,其作法又如何。

    十八语,世之看阳宅者,大都与阴宅分作两法,且云阳宅尚无专书,愚日阴阳一理,并无专书,有则皆伪,何也。动静雌雄,生旺衰死一也。阳宅义狭而繁,阴宅形大而广,一则观其门路,一则观其山水,一则间间可立极,一则惟穴顶一极,一则观其内门外路,一则观其内堂外局,方位与理气,正神与零神一也。所异者,阴宅在乎乘气,阳宅在于纳气耳,一则动静空实,可以人为,一则出于天然,人为者易于修改,天然者难于趋避,阳宅则不分主客,居之则所系,迁之则无关,阴宅则各有其主,世所谓香烟血食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二者用法则一,作法则二,一者理气也。二者形局也。俗有以间数层数飞布九宫,及游年八宅洛书九数论短长者,未辨阴阳一理之真义也。

    十九言,大玄空用法,阴阳一理,既知之矣,曰间间可立极者何也。其楼上楼下,大小层数,有无分别。

    十九语,阴宅以放棺处为主体,一穴一极,昭穆前后,亦各自为极,乘气纳气,微有分别,故统而言之曰一极,阳宅则人类繁多,为用居住,各有所需,门路方位,间间不一,住房以床为极,灶座为极,书室以书桌为极,店堂以账桌为极,故各间有极,且人之居处,职位权衡不同,人即极,极即人,极随人而定,极随人而动,人定则极定,人移则极动,此所以间间可立极,间间之门路动气不同,间间之吉凶各殊也。楼上楼下,大小层数,并无分别,所异者,惟纳气之大小缓急耳,及四势之环境有异耳。

    二十言,阳宅之乡居城居,阴宅之山龙平洋,用法有异同否乎。

    二十语,书云平阳一穴胜千峰,阳宅宜气宽,阴地宜气紧,平洋一片,山地一线,此皆上言之不同点也。乡居以局格为重,乘气纳气,各有攸关,城居全以四邻环境为重,不受压逼,不犯冲射,以合乎人之常情为主,论其门路并灶,动静缓急则一也。乃形局之不同,非理气之不同也。至于山龙平洋之阴地,亦形局之不同,非理气之不同,山龙气闭而堂局宜宽,平洋气散而堂局直收,乘气得脉,迎旺去衰则一也。至其理气用法,世有分门别类者,殊非地理之真旨、阴阳一理,山水一体,大玄空大法则一也。惟形局作法,略有斟酌处,山龙脉沉,宜乎开垦,平洋脉浮,宜乎培补,此阴地作法之不同也。乡居空旷,形式直藏,山居狭窄,形式宜开,此阳宅作法之不同也。一言以蔽之,曰合乎情理而已矣。

    二十一言,乡居城居,山龙平洋,知惟形局峦头之不同,大玄空六法之理气用法则无二,可再申而明之。

    二十一语,山龙筑穴,虽云宜乎开垦,而太深则阴多而脉塞,太浅则气薄而生蚁,平洋立穴,虽云宜乎培补,而太高则气散而受风煞,太低则脉过而受水,经云乘生气一语,实难形容,全凭目力智力上求之,阳宅之高低通风,燥湿明暗,均直详加设计,总之先有物质上之斟酌,而后再从理气上之安排,得体得用,方合悠久,语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于地理亦然。

    二十二言,由是观之,地理即性理,即土木工程之设计,实与科学有密切关系,换言之曰,地理乃吾人之常识亦无不可,合于人请者,即合于自然之理,地理之理,其如是乎。

    二十二语,地理之理,本无所异,不过合于人情,而参以哲理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春夏宜东南风,秋冬宜西北风,则天气晴明,反此则阴雨多变,非人之常识乎,风属动,气水亦动,气动于此方,或动于彼方,则吉凶判然非具有哲理在乎,动而合于时则休,动而悖于时则咎,是吉是凶,是休是咎莫不有哲理可求。此理不外乎先后天,大支空体用之理,如先天之乾,无一定之方,为老父,为马,为金,为首,为肺,属大肠,为皮毛之类,当其得令时之二十七年为正神,宜安在来龙实地。当其失令时之二十七年为零神,宜安在水口明堂,此所谓先天为体也。如后天之乾住居西北,为流行之气,不论其所属,为时,则属下元第一运,西北本宫,为其合时之大金龙,管年则以二十一年论之,他非所论矣,其馀坎艮震坤巽离兑七卦类推,此地理之哲理也。书云,太岁之日至,可坐而得此,亦其一也。

    二十三言,上言地理之理,知为理气之理,非峦头之理,有峦头之理,方可谈理气,理气之理,知为先后天并用,世人只知后夭之呆方位,从此呆方位之八卦论长短,今知不论其所属务从无方无体之先天八卦上论长短,吉凶悔吝,均从先天推论;并随后天流行之气,分其生旺衰死,以为用此诚地理之刽论,闻所未闻也,兹略述之。

    二十三语,峦头理气,以及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之说,嗟已人人能言之,其中条分例晰,世所难能,非得真传者,殊非言可以道破也。古人撮之为六法者,实绿于此,请从首章中分条研究,语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诚哉是言矣。

    二十四言,世之谈峦头者,十不离九,谈理气者,莫衷一是何也。经云父子虽亲不肯说,若人得遇是前绿,未免得之太难,今阐而述之,诚有裨于来者,惟言之谆谆,听之渺渺何。

    二十四语,地理者道学也。其理玄妙,且与天理并重,千古所重,而千古能传之,若编为浅说,俾人人得而知之,有何哲理之可言,如易与经书,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人人读之,而能言之,而何多数不能行之,文王周公孔子,为万世之师表,而得之老少,非不传也。求之不切也。地理玄空理气,亦犹是耳,人能细玩之,可谓识些无馀矣,云父子虽亲不肯说者,乃戒之之词耳,曰若人得遇是前缘者,勉之之词也。

    二十五言,今知此玄空六法本义,用法责已悉数说破,如能息心研究,已道道是路,至于峦头,则参者犹多,此为阐述古学,有济孝道,计小之家庭,大之社会,实可利赖之,是乎否乎。

    二十五语,世有关此为迷信者,乃门外汉之笼统语,未入其室,焉知其理,近世科学昌明,自为之更甚,玆姑以全国水道言之,近代人烟稠密,迫于生计,而地方公众事业,诸多不顾水道之交通,外表以称便利,而河道之淤塞,实因之而有加无已,废物之弃置,疏浚之乏术,地脉停伫,精气衰颓,关乎国家富庶,民情之善恶,实具有密切关系,今而后,能从哲理上讲求,推动全国人力,从事疏浚,地脉通畅.民情优秀未使非挽救社会国家之一大方针也。惟兹事体大,全赖乎掌地方国家民政者,引势利导之,可大之则为国学,小之则不免近于迷信矣。莫谓无是轻重也。

    二十六言,以上所述,推而求之,可知凡村镇城市之繁盛者,其水道必畅还,其萧索者,水道必淤塞多阻,此为不易之定理,至论全国大势论,则富强贫弱,胥于是而可求之;实为至理名言,小之即人冢墓宅,亦真不若是,古云地灵人杰,玩此益信,其推而行之,又有何方。

    二十六语,以广大言之似不易,以事实言之则殊不难,我国地广人众,地各有共疆界,以百份之八十农民,当每年春冬两季农务稍闲之际,通令全国,各按疆土,从事开浚,责成各地方长官,从事督促,如是则不数年而全国水道处处畅通,大小无阻,水之小者则全用民力,水之大者则扶以国力,疏水道之浮土,填陆路之低洼,河之已阔者加深,太窄者放宽,开河筑路,为每年农馀应尽之义务,勒者加奖,惰者课罚,地理之有利于家国者,此其大而易者也。

    二十七言,语云穷山恶水,山清水明,是亦风水上之要言,山无水则穷,水无山则恶,山得水而清,水得山而明,山水之于人情!人情之于社会国家,知已有密切关系矣,故观水玩山,为吾人之常识,有志于山水者,当以是.言为不虚,昧于此者,将何以之。

    二十七语,地理本经天纬地之事,非小道也。世人每多轻视之者,江湖术士之流,有以致之也。明之者少,故江湖术士多,人能彻底研求之,则此辈自无立足地矣。

    二十八言,风水上之成语,名目繁多,未入其门者,不知所云也。无山而曰山,无水而曰水,他如龙穴砂水,亦何所云而然。

    二十八语,上言乃地理上最浅近之口头禅,屋后坟后日坐山,平地高一尺为山,低一尺为水,山形高低起伏,水道大小屈曲,其形变化靡定,故名之曰龙,龙乃脉气之形容词,故来脉处曰来龙,穴为气聚之所,放棺于此,日结穴,客山为砂,左日龙,右曰虎,犹花心之有托叶,主人之有护从也。水有来去口之分,有明堂城门之分,有形者力大,无形者力小,动者力大,静者力小,吉凶悔吝,全系乎此。

    二十九言,书云龙贵阴,穴贵阳,砂要拱,水要收,其意何在。

    二十九语,来龙贵乎有力,或高山落脉,或起伏顿挫,迢迢千里而来,或石中土穴,或土中石穴,皆有力也。阴者,非不化之阴,乃厚重有力之象,至结穴处,则阴阳相和,阴中取阳,阳中取阴,非纯阳之阳,乃阳和之象,左右客山,及当面客山,皆为我所用,故取其环抱拱朝,乃合情之象,来去水口,及明堂通气之所,切忌门户洞开,真气宣,故取其收,或有罗星,或则之玄,乃气聚之象,语云藏风聚气,于焉详矣。

    三十言,书云高山顶上空无穴,高而有穴不为空,何世之古刹,大都建于山顶,既不藏风,又不聚气,其能香火千年何。

    三十语,古刹大都空门所居,取其四大皆空,清净无俗,正合于此,故能香火千年,非全论夫穴不穴也。然亦有藏风聚气处者,如全无形势者,大都冷退,亦明证也。高而无穴,则四山不收,高而有穴,必四势环护,虽高而不觉其高,洞天福地,慈光普照不其然乎。

    三十一言,除高山之古刹外,又有深幽之山谷中,何亦有千百年之寺观庙宇在;其理又何。

    三十一语,山谷幽深之处,人烟寥落,足迹罕至,亦是清净冥寞之所,释道居之,自属合宜,与高山之洞天福地,自属相将,其香火千年者宜矣,而局之大小,气之宽窄,又有不同,其威灵赫奕,香火盛衰,各随之而判,与几俗之阴阳宅宜忌取舍,又各有不同,地也亦理也。

    三十二言,寺观庙宇,虽同为建筑物,而与阳居有异,试申其义。

    三十二语,守观庙宇,以及宗祠,为神灵寄托之所,与吾人之阳居,当然不同,有关乎地方者,有关乎十方者,有关乎一族者,各随其香火之所系而为之断,寺观宜乎扩大,大则佛光普照,庙宇宜乎幽冥,幽则神灵赫奕,宗祠宜乎开展得势,乘气纳气,各有攸关,庶畿子孙繁衍,功名富贵,系乎合族,试观世代功名,奕奕祖宗者,大都与宗柌开展得势也。守观庙宇,亦可考证,一则关乎神,一则关乎人,地理中确有至理,先重形,而后言其理,理所必然也,至于阳宅,其形局上之取舍,与上述各点,又所不同,总之宜乎宽畅开阳,山居泽居,大略如此,书云山居不如泽居荣者,乃开阳与闭塞之分耳,扩观各地,确有明证。

    三十三言,上述各点,已知之矣,而地方机关,以及县省国民政府所在地,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如何测验。

    三十三语,地方政府及国家机关驻在之所,当然全以形势为主,山水地脉,各有攸关,古之公刘迁豳,乃明证也。今世昧于新学,大都不察,习用已筑之城市、水陆工程,不加修治,水道路所阻,各听自由,气脉之聚散不知也。风气之莠良一味责之于人民,知进而不知操守,舍本逐末,将何以之,莫怪世风之日下不振也。世人只知腐败狭义江湖术士之风水,不知广义,合于原理之山水,可以救国也。其关乎一方。一国之得失,岂浅哉。

    三十四言,若如所云,则知研究地理者,乃为地方国家社会而研究,非为个人区区之安亲孝道也。惟潮流所趋,其奈我何,研究学术乃其小者耳,惟世无伯乐,其如良马何。

    三十四语,人生于世,本如白驹过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亦不能勉强,使太公而不遇文王,直一钓叟耳,然渭滨之乐,或亦乐于东都,不过为己为民之分耳,独乐与人皆乐之分耳,非不乐也。乐于此乐于彼一也。何伯乐之无何良马之有哉。

    三十五言,于此可知古杨公之退处戆江,号称救贫,其志亦若是耳,造福于人间则一也,时间所云,地理之非职业!于此益信,其如世风何,世称一德、二运、三风水,勉人先求种德,而后再及地理,实含有深意存焉,执此者,对己对人,又将如何。

    三十五语,仆孰此已届有年,尚抱此旨,责己易,求人难,虽不能步先贤后尘于万一,而此心此旨,念念在怀,秉笔之馀,逢人相邀,时加谨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于愿已足,蒋公劝人一珠一泡,勉人加以自勉,杨公称求地不种德,稳口深藏舌者,亦责己责人之旨也。吾其勉。

    三十六言,研究地学者,万不能贪求非份之地,务量力度德而为之,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何蒋公三迁,而至姚水,未免有悖于理否。

    三十六语,学识经验,随年龄而进,语云学无止境,初学三年,天下好去,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蒋公三迁其母,或亦缘于此,非贪求非份之地可知,乃一珠一泡之小结地亦可知,何则,若姚水是大结作,蒋氏而下,决不至无声无息,况顺治迄今,不过二百馀年,云间即今之松江,属江苏同省,距离咫尺,历次考证,均无所闻,非蒋公之未得真诀,乃未得大形局也。不特于此,语云坟多必发,凡一代之山形水势,万不能贯彻永久,且古人常抱父子虽亲不肯说之训,诀未传其后裔,亦未可知,且传心或尚可能,传眼则非易也。其后裔或则得诀而未得眼,无相当接气之地,亦意中事,识者以为何如。

    三十七言,昔蒋公之求地传心,已知约略如此,其如今人何,盖未雨绸缪之,抑或听之自然。

    三十七语,语云理不敌数,自古皆然,虽云人定胜天,而真龙大地,必有鬼神护卫,虽近无稽之谈,而天理地理,息息相通,贪求非份之大地,且为历来古训所戒,所谓未雨绸缪者,亦视能力之所及,充其量而言之,人生于世,如白驹过隙,能为祖父母择一地,为父母择一地,为己身择一地,则已足矣,至于其子及孙辈,则力有所不及矣,若是则已属过份,为能己姓绵绵相继数世者,于顾已足,古云、知足常乐、凭天所赋,今于不接则如是而已矣,至仆安亲之所,附列于本编后页以资参考,藉图不忘、关于后裔之能传心或传眼,则是另一问题,今非可计及也。亦听之自然而已矣。

    三十八言,历观古书所载,研究地学者,代不乏人,而赫奕于当世者,何其寥寥,所谓理不敌数,似属近情,莫非语所谓木匠无门褴,忽于己而重于人,亦人情之常欤。

    三十八语,上述种种,大都近似,然得地之不易,殊非简单数语可以了之,所谓因缘是也。因缘者,天地人三缘也。有不期然而然之请也。凡事皆然,岂独求地,为安亲而访师求地者,乃聊尽人子之心耳,其最后之结果,任何人只可听之自然,因既如是,其果可知。

    三十九言,今知得诀传心传眼为一事,得地不得地又为一事,是否人为代天宣化,研究得诀者,为方便于社会,听从于福缘欤。

    三十九语,上言云云,鄙意为确合至理,即以医道而言,业医者,未必寿世过人,何黄帝素问,确有至理,百草情性,确能疗病,医者意也。地理者理也。良医济世,地理亦然,皆代天宣化也。至其本人之若何,则非所计及矣,总之素其位而行是矣。

    四十言,人能弃其位而行,自然君子众而小人独,江湖术士非份之求,万确立足社会,信而不迷,迷则不信,一以学术道德为主,然此则言之似易,行之维艰,其宗我何。

    四十语,自古学术与世风相提并论,道德沦亡,非一朝一夕之事,水流淤塞,亦非一朝一夕所致,欲振作之君子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掩似难而实易,世风既振,学术自复,如以地理大义之一端,自然阐明,所事者,皆关乎地方国家,水陆修治,自能逐渐畅达与卫生交通,土地生产,不无密切关系,地之有山水,犹人身之气血,气血强壮者,事业自然成功,水道通畅者,民情自然殷实,乃定理也。语云精神为成功之母,鄙谓修治水道,为一昌强之母,地理云乎哉。

    四十一言,外洋各国,并无风水一说,何以反教我国为富强,对于山水,亦井不讲求,其故何在。

    四十一语,我国历史最古,人烟稠密,水陆变迁,实已频繁,对于地理,历来只讲狭义阴阳宅,不讲广义之地方及国家,外国开花较迟,地方水道,自少变迁,天然之水利处处畅通,地气尚萌,气脉自裕,时至今世,万事万物,且有世界先进之邦为基础,非我国之一切须创开化之先可比也。时至今我国似反落后者,舍本逐末,犹执挎之子,不知创业艰难,所致之也。今而后对内尤其道德哲学从广义上着意,对外更从科学物质上讲求,一切自可凌驾而上之,承承继继,仍不愧为世界文物先进之邦,然欤否欤。

    四十二言,本编所谈者地理,何以及夫国家浮泛之大事,人微言轻,未免言之太空,研究者,务从哲理及二宅上阐述,他非所计也。

    四十二语,上言确是,惟世皆偏于狭义,故历为文人墨士所非言,若以广义言之,亦以不涉迷信为合,以此理之易,误涉岐途也。故不惮烦而言之,初闻之似觉浮泛不实,以事实论,为公众福利设想,不无可能,惟实现之似艰,得之惟艰耳,至哲理及二宅上探讨,自当逐一提及,兹姑申言之。

    四十三言,古云阳宅宜满,阴宅宜静,若屋多人少则空,阴地毗于阳基则烦,此中哲理,风水上如何言之。

    四十三语,地理即性理,屋少人多,则阳气强盛,阴邪不入,居之自安,故世之屋大了稀而幽黑者,每有狐仙鬼怪,阴盛所致也。若阴地接近阳宅,每多牛羊践踏,污秽侵凌阴灵纷扰,每多不安,此人情之常,亦性理之常,风水上所以云非宜也。历观古今吉凶悔吝,于事颇应,阴气太盛者,人丁愈稀,积浊常侵者,出人愚钝,理所必然也。

    四十四言,是故欲求家多贤良,人皆清秀者,将如何之,阴阳宅均所系否。

    四十四语,家多贤良,则社会安宁,此为人人所愿望者,语云穷山恶水,人多凶顽,此皆天时地理有以致之,凡阴阳宅所在地,形势端庄,脉气丰厚者,出人贤良,形势偏薄老,出人微弱,山水之于人生,南北东西,秉性不同,其明证也。故居必择邻,葬必择地,即为此也。犹植物之于土地气候,有密切关系焉,其结果之何若,均有所系焉。

    四十五言,丁则贵秀,为形气家老僧常谈,系于阳宅,抑系于阴宅,二者孰重,其应系于峦头,抑系于理气。

    四十五语,此四者,必先有形势而后应也。脉气厚,龙力长,则人丁兴旺,城郭周完,砂手环抱,则房份整齐,水法蓄聚,明堂宽敞,则财源兴发,朝山挺透则贵,水清山明则秀,经云山管人丁,水主财禄,气感而应,鬼福及人,其发达之徵兆,大都阴宅为多,阳宅次之,阴宅之气感,久远而不移,阳宅之纳气,随人居处而变迁,故阴宅为重,阳宅为轻,若论夫理气,则时运上迟早先后之测识耳,卦理情性之区别耳,其次于峦头者,欲免于阴阳相乘,亦惟有研究理气者能言之,二者万不能分离也。

    四十六言,既云求地为安亲,何言乎富贵利禄,事虽出于山川之灵,而人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舍其本逐其末;昧于此而贪求于彼,将何以挽救了。

    四十六语,求地均为安亲孝道,非为富贵,知其一昧于此者,以历来研究真理者之少,能阐扬者之少,求者大都以耳为目,偏重听闻,供者大都只知皮毛,不讲真理,信之者易受其欺,行此老易以欺人,挽救之道无他,语云:痴癫风学三头亦惟有君子求诸己,先求地理其常识,而后参以性理之见地,自能识别之矣。

    四十七言,世有远年之阳宅,历久之墓地,阴阳家决其得失,往往要追求建造时之元运,而后下卦起星,或者择吉修整,意息为可以迎旺去衰,以作趋避,如是其究竟合于原理否。

    四十七语,阳宅以琨时居住之元运为主,不必追求其建筑时之年月,书所谓运遇迁移宅气改是也。阴宅亦然,加工修整者,不过物质与心理上之去旧换新耳,此性理成份居多,地理成份居少也。惟阳宅则以居住之人为主,不住则吉凶无关,阴宅则以其子孙为主,无香火血脉者,则无关系,欲推求其已往,或未来之休咎则根据已往或将来之元运言之,如是方合原理,世以造命式之理论为言者,非大玄空地理之本旨也。

    四十八言,门路井灶堂房,为阳宅之内大事,今世相宅,大半以大游年推论者居多,且世无阳宅专书,自古阴阳家,何轻于阳而重于阴,抑或遗漏不传,藏巧藏拙之所系乎。

    四十八语,阳宅阴宅,皆为吾人存殁寄托之所,居则关于切身,葬则影响及乎子孙,阴阳之理一也。峦头理气,山水动静之理,二宅用法一理也。故阳宅毋须专书,门路动气也。堂房立极之所也。井为水聚之所,灶为藏纳之所,关乎閤宅人等,起居饮食,康健乐利,所谓六事者,人事作用之区别耳,相宅手续上作法之分类耳,玄空六法用法则一也。玄空古学,深奥难明,因研究真理者少,故术士之流,暗中摸索,假作游年卦例,倡言阳宅用法,有识者,自可不言而喻,非藏巧藏拙之谓也。

    四十九言,我国南方各省习惯,对于阴阳宅放水,视之甚重,其关系轻重,究竟如何。

    四十九语,所谓放水,乃指穴前庭前之出水而言,并非指来去水之水口,力量甚微,无关得失,惟习惯所系,且工力不费,可择生旺之方放之,亦人事之便耳。

    五十言,南方葬塔,北方葬棺,风水上有无区别,是否风俗习惯之所系,释家火葬,又将如何,又有所衣冠墓者,究有何意。

    五十语,葬塔葬棺葬灰,完全风俗习惯,即以衣冠而论,情感则徵兆则一也。天地山川之灵则一也。形或之不同耳,或则南方多湿,取其不朽,放初用棺而后再用骨塔,释家清静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