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疮者。怆也。伤也。风寒暑湿等之外因。客于经络。而其气血不和。有凄怆之象。因而 烂伤损者是也。痈者。壅也。拥也。或七情之内火。或六淫之外邪。流于隧道。郁于经穴。以致气血不通。而壅塞拥起之象。故名痈。是疮小痈大。疮浅痈深。且疮之所见。不拘十二经络。及任督两脉。痈即发于脏者。亦必移热于腑。而见三阳及任督诸部者。以疮毒小而浅。故浮散而见各经之表。痈深而大。非阳经之热。不能成 肿溃烂之势故也。根深而大。或见于阴经者。则肿而不痛。或痒。甚至三四月溃出。而无脓者。名疽。阴阳之别也 首条言诸痈初发之脉症也。诸脉。指六部而言。浮为在表。数为热。浮脉见数。故症当发热。乃不发表热而反皮毛洒淅恶寒者。

    是脉症不相对矣。若加上中下三部。或有一定之痛处。此为发痈之脉症。盖热毒之气外聚经络。故其脉见浮数。又卫表之气。初得痈热。逼之而乍负。故洒淅恶寒也。痈处分上中下。而浮数。以寸关尺及左右分应之。故曰。诸脉浮数也。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肉腐皮薄。热毒外逼。故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则热在里而尚未透出。故无脓。又按肿上。跳动顶指者为有脓。不顶指者为无脓。此法甚准。故并附于此。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此及下文两条。就诸痈而抽言肠痈之病脉症治也。但本条为小肠痈。下条为大肠痈之别耳。小肠之痈。起于阳虚。不能运水而聚湿。湿久则生虚热。湿热交蒸于小肠。则肠中之气血壅塞。而拥起成痈矣。大肠闭结。

    而其气积热。气热而郁滞。则血不流行。故痈。此前后两方。一系责阳虚。而除湿热。一系责血热。而攻气滞之不同也。小肠紧承胃之下口。其气虚寒。则不能胜湿而化热。小肠湿热。则上逼胃中。胃土外应肌肉。湿热熏蒸。则血色不化。故身必甲错。湿热外浮。而腹与小肠为尤近。故其皮如急状。盖湿鼓而腾热之应也。然湿热蒸腹皮。而痈肿在肠内。与皮内肠外之空处无涉。故按之濡。腹如肿状。而实非肿者。此也。夫腹中有积聚。

    则气机之往来短促。而脉数于里者有之。身有表热。则阳浮气胜。而脉数于表者有之。若俱无此。而脉见数。

    则数为气血不通。而热聚搏激之应。以症准之。则为腹内痈脓无疑矣。主本方者。湿为本病。故君甘寒之薏苡以除湿。但除湿者。非扶真阳以呵导之。则其湿不能骤去。故佐以生阳之附子也。热为标病。故兼用苦寒而攻暴热。及善破痈脓之败酱耳。为散、水煎而顿服。欲其少停胃中。所以并治身之甲错。及腹皮之急如肿状也。小盒饭下。合未脓已脓而言。盖未脓而小便不通。则附子扶阳。薏苡、渗湿。败酱、泄痈脓于扶阳渗湿之中。而痈自消散。已脓而小便下通。则败酱、破脓。薏苡、泄毒。而以生阳之附子。为内合疮口之助。仲景之方。真海市蜃楼。顷刻万状者也。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一两) 芒硝(三合)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玩有脓当下四字。

    知脓未成而可下者。非此汤矣。)

    此言痈在大肠之病脉症治也。大肠承小肠之下口。而丽少腹。痈则气血壅塞而拥起。故少腹外肿而如痞。

    大肠与膀胱之下口相贴。热势从邻近而逼溺管。故按之而肠痈自痛。溺管自急如淋状。所以知其非真淋者。以小肠无病。而小便自调故也。小肠之痈为寒因。故不作表热。大肠之痈为热因。实热上蒸外被。故时时发表热也。自汗与大承症之自汗同义。肠实者。胃亦实也。恶寒与白虎症之背恶寒同义。里热者。外反寒也。

    前后两脉字。当指右尺而言。以内经之候大肠者。在此也。脉迟。为气阻之诊。脉紧。为聚痛之应。气方阻而尚在聚痛。故知脓未成耳。可下不可下。非谓下文之大黄牡丹汤。当指大承及桃核承气。或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