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条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

    其脉亦浮。外症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症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症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本篇之水。与二篇之湿。及前十二篇之饮。似属一因。而必列为三门者。固自有所区别也。盖自其无水饮之形。而但有其气者。曰湿。及聚湿成形。则曰饮、曰水矣。但湿、从汗气郁于毛窍所致。则湿当仅在玄府矣。不知汗由胃腑之精悍所化。其潮热之气。自其既离脏腑。未出皮外者。俱能随地致湿。此汗剂之后。必用五苓、猪苓等汤。以泄汗梢。而湿门之仍主葛根汤者。此也。是湿为已成之津液。却化为汗而不得出。又不能复为津液之症也。若夫水饮二物。似属无辨矣。殊不知仲景之意。以为饮汤、饮水。滞于肠间。不能下注。因而上浮旁鼓。凡曰痰、曰支、曰悬、曰溢、等症。是所饮者未曾变相而即为病。故曰饮。至水之所病。已由胃而小肠。及膀胱矣。但因小便不利。膀胱为太阳之腑。太阳主经表皮肤。故其水气。由太阳之腑。而上浮外鼓。以及太阳之部者也。是水症。虽亦由于饮。至此而已变为水相。故曰水也。然饮症中。惟伏饮与水颇同。故论饮者。亦间曰肺水云云者。此耳。风水者。三时之风邪。客于卫分。而卫气自强。卫强则下阴之水气。上就而贴之之症也。皮水者。经脉虚于外。小便难于下。在下之水邪既实。而见吸于外络之虚受。故水走皮肤矣。正水者。水在正路。

    如肠中胃中是也。石水。言其沉坠似之也。黄汗者。后文三十条。言汗出浴水中。水入汗孔。且水寒激之。令卫气沉伏。卫无包裹之权。故湿热之气外溢。而为色黄之汗也。五症。俱为水因。且症颇相似。故连及之耳。太阳受风。卫气悬强。膀胱之水。不由下注。而上蒸经络。故其脉自浮。风水交搏。渐致阴气不通。而阳气鼓塞。故骨节疼痛。恶风者。风与风相入。卫气既经受邪。而外风直侵毛窍故也。皮水。由膀胱而上蒸。与风水同义。特外无风邪一症耳。故其脉亦浮。 。足外 骨也。 肿者。水在下焦而外泛之应。按之没指。水至外薄于皮者。

    其下为尤甚也。无风因。故不恶风。其腹如鼓、水至外薄于皮者。其里为尤甚也。不渴者。既无阳邪化热之风因。且有腹中之水内拒耳。当发其汗。总承风水、皮水、而言。以水在卫分及皮部中。俱以开玄府为便道也。从膀胱而垫小肠及胃者。为正水。是虚寒而不能气化之候也。夫沉。为水脉。迟。为寒诊。脉之见沉迟也。宜矣。水寒之气上射。故喘也。石水之脉单沉。是有水而不寒之应。有水。故腹满。不寒。故不喘也。但经言肝肾并沉为石水。则石水之腹满。当在肠外肝肾之部。始与正水有别耳。黄汗为水入汗孔。水入。故脉沉。水寒激伏其卫气。故沉而且迟矣。汗郁则身发热。水寒遏其汗气。而倒灌于胸分。则胸满矣。四肢。为阳气之充。头面。为阳气之会。水与汗两郁之。故肿也。郁久不散。气败则痈。气败以致血败。则脓矣。

    二条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脉、当就全部而言。以后条各部。俱有所指。故知独言脉者。为统论诸部也。风为阳邪。其性高扬。故浮、则知为风中于卫。气属阳分。有余即火。故洪、即知为气郁在表也。风气相搏。风得气抬而益浮。气得风鼓而益洪之义。强者。劲直也。风强。言风邪燥血。而经气干热。故皮中隐含斑疹。而身体为痒。所以然者。因内无血液以送邪出表。而风自泄越。故痒、则名为风泄也。痒久。则变为疮痂。流为疥癞。所必至矣。气强。言阳不内抱而怒发。

    则下水代营阴而上赴之。如龙水相吸之象。故气强。则为水也。难以俯仰者。以水风与气三者。争鼓于经脉中。而身体洪肿故也。汗出。则风水及气。俱从毛孔散去。而浮洪之脉自平。故愈。若前症具而更加恶风。是卫气虚甚之故。发汗药中。宜加滋阴养阳之品。在言外矣。此风水之正病也。不恶风五句。单顶肿字而言。非承全症也。盖谓若身肿而不恶风。是无风因。小便通利。是无水因。且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明系水寒之气。从汗孔而内注胸中。以致肺不能布津液之故也。是非风水。而为黄汗无疑矣。三十条言黄汗曰状如风水。故于风水条中。辨其似是而非者。

    三条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

    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上条言周身之风水。故统六部而概曰脉。统上下而概曰身体洪肿。此条言上半截之风水。故言脉。则但曰寸口。言症。则但曰面目。目窠、颈脉与咳。及手足之肿而已。寸口上应头目。内应胸中。外应卫表者也。今其脉见沉滑。沉、为气伏之诊。滑、为水聚之应。是其上焦及卫外之气。为风所贼而下伏。因而水气乘虚而上泛外鼓。其初机已见。故知其中有水气也。中字。非指在里在内之谓。犹云水肿之症。虽未全见。而此几微之中。便可预识矣。盖因下文所言者。俱经表之候。而非脏腑故也。以脉合之。外症当见面目肿大。盖寸口上为面目之应。寸口脉沉。则在上之阳气伏于下。寸口脉滑。则在下之阴气乘于上矣。此言水因也。夫沉滑之脉。不当热而有热。岂非属阳邪。而善能化热之风因所致乎。故曰风水。下文六句。又就沉滑之脉。而更推其最初之候也。言具此脉者。不必面目肿大。及有热二症。而始知其为风水。但如此者即是。目窠上。即上眼胞也。蚕之渐长。凡三次脱皮者曰卧。卧起。则弯腰上扬如乙字。而光亮有水色。目窠上。为善动之地。阳气之所聚也。微微拥起。其光亮之状。如新卧起之蚕。若非风贼阳微。而水气安能乘善动之地乎。颈脉。足阳明第九穴人迎。

    所以布胃气于头面者。是也。其脉躁急跳动。又岂非风因、水因。两客于上。而阻抑其上行之气之所致乎。肺逆。则咳。风水之邪伤卫表。而倒灌胸分。故肺逆而时时咳矣。手足。为诸阳之末。微阳搏于风而内敛。则水得因虚而先犯之。故肿。但按之即起者。为气肿。气属无形。故一时而即能乍还。按之不起者。为水肿。水属有形。

    故经时而后能渐复也。曰风水者。言见此即是。无使滋蔓难图也。门人问曰。卫阳为风所贼。水气即奔赴之而成风水。是矣。然水之所以奔赴风邪者。是何理乎。且何道之从而上与风邪相搏耶。又二条之脉。曰浮洪。三条之脉。曰沉滑。同一风水。而脉之所以悬殊者。抑又何说也。答曰。晴明太虚。风飙忽起。阳光渐薄。而阴云上乘。积阴成雨。阁而未下者。风水之象也。若夫地以水气而升为云。天即以云气而悬为雨。气之升沉。即水之变化。亦何道路之可拟哉。至于二三条之脉症。其卫气盛衰之所别也。卫气盛而被风。气就风而搏于外。故脉浮洪。然搏于外者。卫必虚于内。而水气乘之者。水天黄亮之象也。卫气衰而被风。气畏风而伏于下。

    故脉沉滑。夫伏于下者。气必空于上。而水气蒙之者。雨天沉晦之象也。法象莫大乎天地。仲景之书。直抉天地之奥者乎。

    四条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 。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

    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太阳病。统言太阳诸症。如头项强痛之类。其脉浮而且紧。夫浮、为太阳脉。紧、为寒为痛。太阳为风邪所持。其骨节之气。郁而不得外通。则必疼痛。今脉症应疼不疼。而身体反重而 者。以重、属水因。而 、属风因也。盖脾肺恶湿气。而水滞其轻灵之用。故重。骨节喜通利。而风郁其外畅之神。故 也。是脉之所以见紧者。以水寒之气。浮于太阳可知矣。不渴者。阳邪之风因较轻。而拒饮之水因偏重也。风水之邪。两解于汗。故汗出即愈。此为风水。与二条之候不同。二条为风、水、俱重之症。此则水多于风。风少。故骨节不疼。水多。故反重而不渴也。恶寒二句。是就未得风水以前而言。非指既成之候也。盖谓恶寒之故。先因他病而发其汗。汗出。则卫气薄而毛窍疏。毛窍疏。故被风。卫气薄。故水气外凑之。而致此病云。但按一条曰恶风。二条曰恶风则虚。本条曰恶寒者。极虚发汗得之。则风水之症。有必恶风者。以有风因。则毛孔疏泄。而畏外风之薄之者。如三条及本条之症是矣。有不该恶风者。卫盛而与风邪搏于外。则表实。表实而恶风。是其人卫气原盛。而先曾以发汗暴虚之之故。如二条之症是矣。其曰恶风则虚者。是不当恶而恶之义也。若此条。则不但恶风。而并恶寒者。是其虚更甚。故二十四条之汤。君黄 以补卫气。二十五条之汤。加附子以温卫气者此也。第一条言皮水。则曰不渴。此又曰渴而云云为皮水。非矛盾也。盖皮水。多由于肠胃之正水所外溢者。肠胃热而小便不利。因而热蒸于外而为皮水者。则热水蒸烫而渴。肠胃寒而医反下之。因而气虚水泛。而为皮水者。则水寒之气内拒。故不渴也。注详后文六条。至一条曰不恶风、不渴。此条曰渴而不恶寒。俱借风水之恶风、恶寒。

    而细辨皮水之所以异耳。不言正水、石水者。以皮水之初候。多由正水或从石水而成。是言皮水。而正水、石水。在其中故也。水与汗气同争表分。故身肿。水寒激伏其卫气。故身冷也。周痹者。周身之气俱卑弱。客邪外入。故身肿。阳气内陷。故身冷。其症颇同。故取以状之耳。胸中窒。见一条胸满注。不能食。详上焦竭则善噫下。

    水寒之气内逼。故聚痛。暮则微阳愈伏。而阴气出而用事。外与水寒之邪相接。则微阳有不安之象。故躁而不得眠也。此为黄汗之下。又承身肿聚痛二症。而辨脾胀者。正所以详黄汗之症。而非添论脾胀也。盖言痛。

    若不聚胸中。而在骨节。并咳喘而不渴者。此为脾气满而作胀。便不得认为黄汗矣。以脾肺相须为用。脾胀而上侵肺。则肺气不行。故身肿。且骨节之神内郁。故痛。又肺逆则咳而喘矣。肺受脾胀之上冲。而肺中之津液。自结而不四布。故不渴也。此为脾胀。见非黄汗之水汗交郁者比。故曰如肿也。发汗即愈。统指上文五症而言。玩下文诸病此。并皆不可等字自见。然一切肿胀诸病。虽有渴症。但凡兼见下利。与小便数而自利者。

    则其气机已经下泄。而且上焦之液自干。又皆不可发汗。以上夺其气血。而使之立尽也。伤寒、金匮之例。

    但凡言小便数者。俱作不利。盖言短而数也。独本条及后文六条。曰小便数者。皆指小便利而言。其指数而且长耶。细玩自见。

    五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五枚擘)

    白术(六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里水者。谓水从肠胃。及肝肾之正水石水发根。水势内大。而弥漫于外者。与风水、皮水之外虚而招水者不同。故曰里水也。黄者。水泛土浮之象。肿者。水抬气鼓之象。一身面目黄肿。言一身以至面目。从下而上肿也。

    沉则内应于脉。小便不利。则外应于症。故令积水于内。而浮泛于外耳。若一身面目黄肿。假令小便自利。此必曾因汗、吐、下。以亡其津液。故令各吸其水以自润。因致渴而病水者。盖谓责在干处。吸饮而渴。故令黄肿。

    不宜责在小便矣。主本汤者。卫不虚。而水邪又实其营分。故君麻黄。泄汗以泄水也。水积汗闭。必有淤热。此发黄之根蒂。且虞麻黄发越太猛。故佐辛凉镇坠之石膏者。一举而两得也。虽曰里水。其头已经上泛外鼓。

    而至一身面目。则其在上在外之标病为急。故佐守中之甘草。托之上行外出之义。然后以辛温之生姜。以行其阳。以甘润之大枣、滋其液。则虽汗、而于气血无所损伤矣。此仲景主越婢之深意也。至于水之为性。既去而犹有余湿者。常也。重加理脾培土之白术者。譬之荡寇之兵在前。而扫除窜匿。抚绥流亡。却收功于和平敦浓之后军耳。但细按本方。以之主小便自利一症。允为的对。若上段之候。本文既曰里水。又曰小便不利。故令病水。汤意却全是治表。全是发汗。并无利小便之品。若谓此方单主后段之症。而后文二十七条。又明明说出专主里水。不几疑此方之或少漏耶。不知气闭于上与外。则水提于内与下。汗疏而小便自利之理。不观水铛之气眼乎。按之。则明有水道。而咽不流。指起即下注者。是其义也。仲景真格致之入微者乎。

    旧注谓此汤。当在故令病水之下。粗似近理。细按之。而自知其谬矣。

    六条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

    今反数。本自有热。消渴。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趺阳、即右关脉。详已别见。他注谓足面脉。非。)

    自此条。合下文七八两条。俱从脉而言水之所由来。各不相同。此条。即趺阳之脉症、而言正水也。但前后两段。前段是言虚寒之正水。虚寒而担延日久。泛为皮水者。则不渴。后段是言热实之正水。热实而担延日久。

    泛为皮水者。则渴。如四条注中之所辨者是矣。盖谓水病。脉当伏。以水性下趋故也。水病而趺阳之脉尤当伏。以趺阳为胃土。土不足以胜水。而脉反从其化也。然又有不可以伏脉概论者。比如趺阳脉当伏不伏。

    而反见紧。紧为寒。为痛。趺阳紧。则胃气自寒而且痛之诊。胃寒。则肾妖上犯。而疝症必起。肝血不舒。而瘕症必见。且无阳气化导。而腹中切痛者。势也。医不知温之。而误以脉紧为弦。腹痛为实而下之。则愈寒而阴气上突。故胸满。膈气亏空。故短气也。夫所以呵嘘鼓吹。而渗泄水饮者。上中之阳气也。阳不足以渗泄。而停为正水者。此其一也。又趺阳当伏不伏。而反见数。数为热。趺阳数。是胃火有余而自热之应。胃热上炎则渴。下逼则小便数而利者。又势也。然亦有气盛于上。则提挈而不注。气盛于下。则壅淤而不行。故但渴而小便反不利者。夫渴。则入水既多。小便不利。则去水复少。此阳有余而停为正水者。又其一也。此欲作水。是双承上文而言。总详正水之所以异。失治。而汪洋以为里水。泛滥而为皮水。其渴与不渴者。俱准乎此也。

    七条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此即寸、关、两部之脉。而言正水、变成皮水之症也。脉机之迁就。病气之从乘。不外乎虚吸实注之理。但有责在因虚而吸取一边。有责在因实而注授一边。有彼虚此实。此虚彼实。互相吸注而宜兼责两边。此条正彼此互相吸注之脉症也。盖谓寸口者。内应胸中。外应经络者也。寸口脉浮而迟。浮为经络之气。因营虚而有余。故浮则知为表热也。迟为胸中之气。因肾虚而鼓缓。故迟则知为气潜也。夫迟潜虚吸。浮热下从。下从者气沉。故名曰沉。又趺阳者。中主精悍。下主分布者也。趺阳脉浮而数。浮为胃液虚。而胃火外浮之应。胃液虚者。不能抱阳。故浮、则知其为独往而气热也。数为精气虚、而悍气独发之应。阳无根而不能终健。故数、则知其必去数而自止也。夫孤热外浮。乘止内息。内息者机伏。故名曰伏。寸沉、关伏。两相搏击。名曰水者。盖寸主经络。沉则经络之气内沉。而络脉外虚。关主分布。伏则分布之机下伏。而小便难。络脉虚。则在外者有内吸之机。小便难。则在下者有上漾之势。而水即乘虚而走皮肤。故为皮水之病矣。五句是自注沉伏相搏。名曰水之义。

    八条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愚按此下。当有紧字。谨援各条文例补之。识者或不以为妄耶。)紧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此亦互相吸注之正水。而变为皮水之症也。但上条。系寸口与趺阳相吸注。此条。系寸口与少阴。相吸注之异耳。又上条为热水。其症多渴。此条为寒水。其症不渴。不可不知也。盖谓寸口外主卫气。寸口脉弦而紧。弦为气削之诊。则其卫气之削弱而不行可知。紧为寒。弦而紧。则其因卫气之虚而恶寒。又可知。夫卫气根于胸中之宗气。卫气虚。则胸中之气不能呵嘘运布。以致水不沾沾流走于肠间。而下行为小便。遂停于胃中而为正水矣。又少阴为水脏。若其脉紧而沉。紧为寒为痛。则其腰俞少腹。必作凝敛拘急之痛。沉为水。以其寒而不能气化。故小便即难。而水又积于下矣。夫寸口之脉弦紧。而卫阳外虚。少阴之脉紧沉。而小便下难。

    亦即上条虚难相搏。水走皮肤之互词也。

    九条 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自此至后文十三条。广言水病之诊法治例也。脉得诸沉。谓寸口少阴。凡得沉脉。及沉迟、沉滑、沉紧者。皆是。

    盖水性亲下。故诸脉沉者。盒饭责其有水也。肿重。详已见。补言此者。犹云脉沉。尤当以身体肿重。为有水之确据耳。

    十条 水病。脉出者死。

    此紧。承上文脉沉而言。脉出。是水抬气鼓。逼其气血于在上、在外之象。真阳不得展舒以驱水。故死。犹之饮门之脉。以实大而数者。为不治之义也。

    十一条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此申言六条趺阳脉当伏。今反数一症。而其诊法。注意在面目鲜泽句。盖面目为阳明胃腑之应。而鲜泽为水热交蒸之色。故知其在下、则小便不利。在上。则消渴而病水矣。其余症脉俱别见。

    十二条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腹大。是明有聚水之显征。小便不利。又明有聚水之确据。加之脉沉为水。脉沉而绝。为水势撑鼓。以致脉气不展舒之应。故可下其水。而腹大之外症自除。沉绝之伏诊、自起矣。此条诊法之细处。在脉之沉绝处。盖脉沉而绝。人多弃为不治之候。而不知其不可弃也。意者其主木防己汤。或加芒硝者是耶。

    十三条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此设为问答。而言阴阳乍虚者。能致正水也。盖下利后。则阴伤而借资于水。故渴饮水。又下利后。则阳虚而不能运水。故小便不利。腹满阴肿。水积于肠胃而渗于阴器。故曰法当病水。然水病终以阳气为重。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为阳气复而水邪自去之应。故当愈。

    十四条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心为火脏。水入脏中即猝死。此言心水者。水在心之系。系终属心。故曰心水。四脏同义。后十九条。紧承五脏之水。而曰诸有水者。利小便、发汗、乃愈者。此也。心藏神。神为气之主。神郁于水。而气自滞。故身重而少气。不得卧者。灵道为水所阻。而不得下伏故也。水从火脏之化而热。故烦。肾不得心阳之下交。而其气自寒。故躁也。心肾同治少阴。而肾尤为水脏。心有水而肾更可知。故其人阴肿也。

    十五条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肝水者。水亦在肝之系。并肝外之部位。如少腹者是也。腹大。即下文胁下少腹大之谓。与脾水肾水之腹大各不同。详十七八两条下。胁下腹痛。言正对胁下之少腹边旁痛也。三句一意。犹云肝偏在胁下之少腹。少腹积水以浸肝叶。故大而内痛。内痛。故不能自转侧也。又厥阴为三阴之枢。而性复疏泄。故其气上升。则有时而津液微生。其气下降。故有时而小便续通。与他脏之病水。口长干而小便长难者。不同。

    十六条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肺水者。水亦在肺之系。并当肺位之胸分。贮水而蒸肺叶者皆是。肺水身肿。有二义。肺主气。得水则气壅而肿者。一也。又水乘气化。淫 而身肿者。二也。肺气壅而不能呵运水道。故小便难。夫温暖肺金者。胃中之阳土也。肺病水。则胃阳可知。故其所饮食者。因中上之化寒。而泻下者。色常青黑。而水谷不融。状若鸭之溏粪矣。

    十七条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水。及下条肾水。俱与前三脏。同是系中水气。并其脏外之贴近处聚水也。若以为脏中之水。则脾形薄小。

    肾形贴脊。纵然肿胀。安得腹大耶。但脾悬胃外。为扇动而化食者。则脾水当在胃脘之外及脐下寸许而已。

    故其腹大亦当在此。与肝水之大在少腹旁。肾水之大在当脐者。各不同也。四肢为阳气之末。脾病水、而阳气不能远充。且阳衰而水先犯之。故苦重也。津液者。脾输胃中之精汁于肺。而游溢于廉泉者也。又气者。脾输胃中之悍气于肺。而充畅于息道者也。脾困于水。而精悍不能上行。故津液不生。但苦少气矣。脾肺合德于上中二焦。则下焦之化机自利。此小便之所以清长也。脾阳阻于水。而上不交光于肺。下不布化于小肠。

    故小便难也。

    十八条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肾水之腹大、在围脐。以肾位当脐故也。下文即曰脐肿者。此耳。腰为肾之府。肾系得水。而以胀急为痛也。不得溺。与小便难不同。小便难者。并无痛楚。但因气不下化、而出自艰难之义。不得溺。谓因腰痛而欲便不得也。盖溺者以气实少腹而送之。而实则还逼肾系。故其腰之胀痛益甚耳。阴下。通指肾囊及两腿缝而言。盖膀胱积水。气不下通。而旁渗于外。则入于睾丸阴器中。故外湿如牛鼻上汗者。即名脬渗者。是也。肾病水。而肾阳不下贯。故其足遂冷。以肾气下主于足。而以逆冷呈肾水之象也。面者。诸阳之位。阳为水气所浮。而上聚于面。则水气不得上侵。故瘦。曰反瘦者。以周身之肿。有似于不瘦之意也。

    十九条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此承上文而总言脏腑经络。其病水治例之大法也。诸有水。不特单指五脏。即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俱在其中。腰以下、为地之象。肿则江河沟渎之瘀塞。非决导不足以息其横流。故当利小便。腰以上。为天之象。

    肿则阴云湿雾之弥漫。非风雨不足以散其郁冒。故当发汗。而皆愈也。夫脏中贮水。真气阻绝。各致暴亡。岂俟利小便发汗。而且能复愈哉。我故曰。五脏之水。但在脏系。或在脏外之逼脏处者。此也。

    二十条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水寒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 溏。胃气衰。则身肿。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