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述

    ○普眼菩萨章

    盖闻。菩提之为极。神妙寂通。圆智湛照。道绝形识之封。理毕生灭之境。众生无始之病。起自四大五蕴六根。喻如人之两足。有足则能行。无足则不能动。是以圣人。有以见动足以丧志。举足以失方。于是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普明观众生动而未静。欲息空花之病足。广说如幻之法门。故有此章之来意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请法式仪。例如前释(次正请)。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至)演说菩萨修行渐次。

    此位菩萨。因闻幻化空花。如幻三昧。虽闻。未知如何思惟。虽思。未知如何修行。虽修。未知如何取证。故特启问如来。思惟修证之法。依经本有六问。摄六归二。且存二问。经曰。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立二云何。见止是二。问诸宗立说不同。唯慈室云。两番云何。显是正请也。但思惟必藉方便。住持必摄开悟。故今列二正问。以兼修行渐次。并假设方便开悟也。

    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十六观经。韦提希夫人。请修净业。亦有二问。与此大同。彼云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正受住持。名异体同。但观经云。正受即三昧。非今住院之住持。此云住持。即秘密藏。住如幻三昧。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今问思惟修习。亦是正心行处也。佛因韦提希问。答以三种净业。即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此经思惟修习。岂越于此三业。彼云教我正受。佛答以十六妙观。观即住三昧也。经云。诸佛如来。以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今之云住持。岂离法界身。此经能证者。虽作止任灭。亦是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即与向下作止任灭。义意不迷。金刚亦云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今云住。即住理。二乘住真谛。菩萨住俗谛。佛住中道第一义谛。亦与诸佛住处。名常寂光。寂光即三德也。岂非三德秘藏也。又经云。以大圆觉为伽蓝。安住平等性智。岂作世间伽蓝解会也。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未悟。即是未闻思修人。未入三昧正心行处人。更作方便。曲巧善权此是再三。勤恳之意(次为迷真重难开悟人再请)。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正方便。法华谓之秘妙方便。十六观经。有异方便。即是如来善权诱引之辞。通谓之方便。盖佛本无身无说。亦无众生。亦无成佛不成佛。一真法界。实相理地。祇为众生迷真逐妄之久。不能觉悟。刚强难化。诸佛慈悲心切。假说方便。立圆觉名。圆无自性。人人本具。此圆觉。即佛知佛见。法华谓开佛知见。可谓一潮以通百浦也(次诫其所听)。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至)默然而听(下答起行方便)。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至)应当正忆念远离诸幻。

    正念者。即正心行处。三昧也。诸家解不同。多以无念为正念。今谓未然。若论本来无念。何用正之。只缘见今有念。其念虚妄不正。必须以正正之。如世人屋。屋若不邪。何正之有。正之必为邪也。众生无始妄心。六尘缘影。此妄邪念。念念是病。圣人假设法药。以正关邪。其邪必正。如来净圆觉心。本无邪正。只为不守正性。为邪妄熏动。正随妄转。水逐波流。假说方便为筏。以八正为船。度难度者。其念若正。五蕴空花。六根重病。任运自离。故云远离诸幻。但知离幻方。未知幻药实用。故后具出方药(初修习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圆觉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虚照。由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之。散即止。昏即朗。非此法药。觉性何由可显。奢摩他。此云止。涅槃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又云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又云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云远离。离众生五欲故。又云能净。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恶法故。以是义故。名止为定。毗婆舍那。此云观。涅槃名为正见。又名了见。曰能见。曰遍见。曰次第见。曰别见。慧之总名也。优毕叉。此云止观平等。涅槃名为平等。又名不诤。永嘉云。奢摩他。曰寂而常照。毗婆舍那。曰照而常寂。优毕叉。非照非寂。奢摩他名。出楞严圆觉。如前所引三名。出涅槃也。天台出时。楞严圆觉未至。后智者。自影傍三观。立三止名。体真止。(即奢摩佗)方便随缘止。(即三摩钵提)息二边分别止。(即禅那)亦曰定。此经为之。二十五定轮。今依如来因地法行。须明深观。又观即是境。天台云。对观名境。对止名谛。其实三止三观。名异体同。如水与冰。冰名为止。水名为观。水性虽流。观也。结而为冰。止也。今先依奢摩他行。此用三止。止其虚妄流动之心。息其攀缘。一念若止已。即止即观。照此幻心。自然消落。幻心离念。一切精神。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因地修行。想见其为人也(次令持戒)。

    坚持禁戒。

    夫持戒者。精洁如冰壶玉井。立志如节操严霜。秋毫无犯。方曰坚持。戒品。有三。一名毗尼。(又名毗奈耶。此翻为律。毗尼与律。言不并立)二名尸罗。(此翻为戒。即六度中一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亦云别别解脱)天台戒疏云。戒乃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亦谓之善生符不死药。据理先受三归。次受五戒。此三归五戒。大小乘。为发行之初。修观之始。龙树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看病人。念戒如药禁忌。故三归之后。方明诸戒也。佛初出世。未转法轮。先为白衣。波离提谓二人。受三归。次受五戒。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者。则非清信士女。经云。五戒者。天下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脏。如是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间。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一切大小尸罗根本。若犯此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此出天台法界次第。今时道俗。虽云持戒。岂知有大小乘律仪之殊。今依大智律师资持事钞。出小乘僧尼所受。五篇七聚名目。五篇者。一波罗夷。(义翻极恶。三意。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不得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阿鼻故。四分云。譬如头断。不可复起。若犯此法非比丘)二僧伽婆尸沙。(善见律云。僧伽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摩也。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摩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又毗尼母云。僧残。如人为他所斫残。唯有咽喉。故名为残。理宜速救故)三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障善道。后必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立名)四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熟为烧煮。八寒黑暗为覆障。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尼翻为尽。萨耆为舍)五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僧祇云。此罪应发露也)如上五篇。更加六突吉罗。为六聚。(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四分云。应当学。胡僧翻守戒。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若云七聚者。分突吉罗。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分身口为二聚。故云五篇七聚。智论云。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冰洁其心。玉润其德。如前戒品。僧尼所受之法。不通俗人。僧则二百五十。尼则五百。并五篇七聚。持之无犯。证阿罗汉。后出大乘菩萨律仪。通道俗七众人受。大乘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亦云饶益有情戒)知则断恶修善度生。梵网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缨络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又云。诵我本师戒。甘露门则开。当知修圆觉者。先依如来奢摩他。定其志。摄其心。次依毗尼。轨则身心。然后身开遮。口容说默。意行止观。远离诸幻。到清凉池也(次资徒众琢磨)。

    安处徒众。

    道不孤运。弘之由人。圣人制法。假缘进道。如陶家轮。作瓶瓦等。先择良处水草丰便。始立作所。欲结期限。建置坛场。必安处徒众。选良朋胜友。互相?发。为同行善知识。如法华。净藏净眼与净德夫人。化妙庄严王。翻邪为正。同见宿王华智佛。此皆良友也。所以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安处徒众。意在于斯(次摄念思惟)。

    宴坐静室。

    天台依大藏教。立四种三昧。皆先二十五方便。建立坛场。如棱严圆觉。皆有期限。制之一处。今宴坐者。安坐。以摄身住。身住则心安。心闲则境寂。故摄身心者。必须静室。要知。道虽无在。必假缘生。故古之修道者。多于山林树下阿兰若阒寂之处。剃草结茅。木食涧饮。或依蕙嶂。或友猿鹤。或枯木身心。或韬光晦迹。或飞锡泉涌。或翠峗晏寂。如此圣流。道高龙虎。德重鬼神。岂比今时缨情好爵者。佛在世时。有一沙门。过失遣出外居。绝无衣食。适遇四王会下。一神鬼。亦有过。遣下人间。相会共言衣食。鬼云。吾虽有过。神力尚在。汝可上吾肩上。游行世间。人见之。谓是阿罗汉。每日得食。两共欢喜。忽一日。四王遣神将。收录此鬼。鬼急走奔越。肩上沙门。堕地。苦恼自当。又如五扇提罗果报。曾不畏哉。思之。古人或得志之后。云房嵓屋长养圣胎。或黄卷青灯。亦不遗深志。因念此世。浪死虚生之徒。偶言及此(次明生法二空境。初生空境)。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至)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此明生空境。生空者。常作此念。即以空慧。观见此身。从虚伪生。最初一性。与本觉同体。忽为无明业熏。不守自性。随业受报。为风火持此识性。入母胎中。错认遗弃。如己舍宅。生爱乐心。以为己身。生我所相。揽此不净。聚成一块。为之色身。是名色蕴。领受此身。生苦乐想。是名受蕴。思想苦乐。是名想蕴。因此造作。名为行蕴。识居其中。是名识蕴。如五指头。成一拳相。是名身见。又名人见。又名众生。揽此四大五蕴。成此色身。故名生空境。推其根本。是无明业识。假四大生。风火二大。抟识来入母胎。赤白二滴。是名水大。如水生泡聚而为身。是名地大。此四大。并无实性。错认为身。故名五阴实法。此四大。虽无实体。假缘而生。因缘和合而有。故曰缘生。缘是因缘。于父母有少因缘。来生我家。若识去时。息风随去。暖亦随之。地水二大。既无火风所养。是故地水。自然散灭。前世善业为因。故名为生。生者成也。因业若谢。则此色身。为之果亡。四大分散故名为死。死者尽也。魂识荡散。主宰既去。因缘尽矣。发毛者。血之苗也。爪齿者。髓之苗也。皮肉发毛。所依之地。次血润之。则有增长。筋骨者。爪齿所依之地。以髓润之。则有增长。凡有三百六十骨节。九万九千毛孔。八万四千户虫。如上总归地大。唾涕脓血便利水大也。暖火大也。动转风大也。父母合气成身。从生至长。及以老死。皆名垢色。地水火风。各自还源。故曰各离。四大既散。妄身即灭。死了烧了。灰飞烟灭。故云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结上文云。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结生空境也。佛在世时。有人夜宿空亭。至深夜间。见饿鬼。持一死尸来。续有一鬼。随后而至。二鬼争此死尸。互相是非。竞诤不已。遂问空亭人。是谁将来。是空亭人。虑左右。或不得者。必来加害。只得实说。大鬼持来。小鬼于空亭人拔去其手。大鬼将尸上手补之。如是一身。都被换尽。二鬼吃了死尸。抹口而去。此人了了分明。见如此事。至天明。默地沉吟。今我此身。被鬼换尽。我自无其身。一向逢人问言。我今是有身。是无身。直到祇桓寺。问诸罗汉。今我身者。是有是无。圣者云。此人可度。于是答言。尔身从来是无。因缘和合。假名为身。因此悟道。证阿罗汉。经之所谓实同幻化者。类斯意欤(次根尘。名法空境)。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至)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四缘。即四大。此四假和合。如水生泡。名之为身。此身。具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如眼缘色尘之类。五根亦名有所缘。空品云。各各自缘诸尘境界。中外合成者。于中。内六识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错认缘影。为自心相。又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涅槃德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嗔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逝。王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一人藏刀。诈为亲友。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落中。不见人物。闻空中声。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竹木为筏截流而过。达彼岸已。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五阴。诈为亲友即贪爱。空聚落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以道品之筏。到于常乐涅槃彼岸。向下经文。结上根尘。缘尘之心。亦是结上法空境。此与空品。明生法二空境同。先贤未知。不作此释(次结法空境观)。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至)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须知在母胎未生时。四大成身。为之生空境。出胎之后。根揽外色。缘六尘影。名为六根六尘。方名法空境。以由六根六尘六识。总为十八界。谓之诸法。故云法空境。今文正结法空境。根缘尘影。认之为心。故云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此结法空。故云无有缘心可见(次明生空观)。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至)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此明生空观也。观必对境。故曰生空境。若四大和合。成此色身。名境。复用幻观。观此四大色身。四大有散有灭。故云幻身灭故。幻心本依四大色身而住。既身灭已。无四大身。此心无依止处。故云幻心亦灭。此幻心既灭。已无取尘者。故云幻尘亦灭。灭尘之幻。此幻亦自无体。性本自空。故云幻灭亦灭。灭幻之智。智还成障。此智亦灭。故云幻灭灭故。如燃火杖。亦复自燃。以屑出屑。屑亦顿出。心身俱灭。境观双亡。始本一合。无能合者。故曰非幻不灭。唯真如之智独存也。此智。亦如镜中像。有像则现。无像则虚。全修是性。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下引喻)。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譬生空观。去四大色身之垢。须假圆照观力。幻身方灭。如镜昏须药磨之。垢去明现。圆觉之性。不得磨也。更了垢即是明。明即是垢。无明法性。二无二也。冰水之喻。可知也(次明法空观)。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此明法空观。当知身心者。身六根。心即缘尘之影。一心三智。荡一切相。不出六根六尘六识。此十八界。而此根识。与尘相偶。用攀缘心。以五爱根。取五欲尘。此五欲境。如花上露。见阳则晞。非真如理观。垢相如何永灭。当知圆觉寂照。如红炉一点雪。岂容暂住。十方即十界。地狱转即天堂。秽邦转即净国。依正不相妨。色心无挂碍(下引喻。五欲根。取五欲境)。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至)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此文正譬五根。取五欲尘。珠喻圆觉一性也。圆觉不守自性。随五欲根。取五尘境。如珠映色。随方显现。愚者见色。凡夫自味。二乘自离。如鬼虎龙蛇。菩萨见色。皆是圆觉。色即法界。佛见色。非如非异。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圣人区区。假说方便。如采花成蜜(下结法空观)。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至)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此结法空观。圆觉随缘。作一切法。在身则全觉性为四大。地水火风。觉性在心。则眼结为色。耳结为声。鼻结为香。舌结为味。身结为触。得非随类各应也。迷者为愚。谓净圆觉性。实有身心之相。认之为我。生四见心。执之为我。妄见生灭。故云亦复如是也(下总结生法二空境观)。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至)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此节经意。即是总结上生法二空。若境。若观。众生初中阴来受胎时。只为迷于无明。始无明缘行。终至老死。十二缘中。初认无明。错用之始。四大五蕴为生空。六尘缘影为法空。生法二空。是众生妄执之境。今用奢摩他圆觉寂照。名二空观。空此四大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并无根元。悟空花相。幻化相尘。转为觉明。此圆觉性。性亦本空。无明垢尽。即无对垢。垢既尽已。六度行圆。强名菩萨。平等性中。亦无生佛之名。故云及说名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亦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四谛也。无智无得。方可名菩提萨埵(次明所证法。方见圆觉有力破迷开悟)。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至)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明当机之众。末世众生。远及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如是修圆觉者。观行功成。众生在迷。如古镜未磨。觉性不显。今用圆观。照于觉相。境观双运。如垢去镜明。百界三千。一时显现。又须知。心鉴本明。性德三千本具。但圆觉未显。盖三惑尘垢所覆。今既去尘。影像俱灭。如幻三昧现前。全由性具。到此一切诸法。法法清净。有何方所。故曰无方清净。佛顶云。十方虚空。生我心内。故曰无边虚空。境智双融。故云觉所显发。觉者观也。所者境也。显发即感应道交。指要云。凡地三千无隔。随一念以俱圆。佛地三千既融。随一尘而尽具。况生成心中之佛。佛应心中之生。感应之体尚同。权实之益何别。故云但化菩萨。不为二乘。其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以上观成理显。向下经文。复将所显三千妙法。一一历于色心依正。众生诸佛。百千三昧。无量行门。一一无非圆觉妙心。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悉常寂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下中明。谓之观成历法)。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始觉之智。谓之觉圆明此之觉智。与本觉合。合起本觉妙明。谓之圆觉。圆觉即佛也。既已成佛。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将此毗卢。历一切法。即摄一切诸法。归己识心。反观诸法。唯心所造。今之历法。要显心具。具无别具。尽是缘生。生无别生。尽是心具。心生心具。法法清净。故云显心清净。华严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清净见尘清净。诸经多云。心见者只谓心与眼。在先明之。棱严七处徴心。八还辨见。此经亦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见尘属色。色即法界。尘清净故。则眼根清净。浮尘根。即眼是也。行法云。眼渐渐见障外事。岂非净乎。根既净。识又安得不净。故云。识清净。此识乃七识。亦云传送识。如世传言送语也。此则心见一双。故先明也。闻尘。即耳根。根尘识三事清净。觉尘。即身根。亦尘识三事清净。鼻舌身意。亦皆清净。故云亦如是。经中先言心。后言意。心意一也。觉触即身也。此二并出。佛慈郑重。如上历六根竟(次历六尘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至)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此六尘。亦云六入。属识所游涉故。亦名六尘。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在眼曰色。在耳曰声。在鼻曰香。在舌曰味。在身曰触。在心曰法。法即心。缘想一切诸法也。此六尘境。大能引人入于恶道。大修行人。道俗须用防谨。如家贼。贪欲炽盛者。且当恣其所向。如轮钓鱼。鱼强丝弱。不可强牵。但钓饵入口。其近远。亦不久而获。于尘修观。亦复如是。如佛在世。在家之人。皆得道果。鸯崛摩罗。弥杀弥慈。末利夫人。唯酒为戒。和须蜜多。淫而梵行。提婆达多。邪见即正。当知恶不妨道。须用之有方。祖师云。呵五欲者。为障道故。今经一一。历此六尘境。皆是圆觉。淫坊酒肆。柳巷花街。皆是觉性。色本不迷。但人自迷之。酒无醉人之心。人自醉之。圣人见之如毒蛇。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先贤尚畏声色。吾何以独不畏哉。所以金刚经云。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者。良哉其言矣(次历四大)。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至)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则言。一人四大。遍一切处。如棱严中。西竺人家。午时无火种。将阳燧取火。(阳燧。火镜也)先将镜。擎在手中。以艾安镜前。朝于太阳。须臾自然火出。今穷四大之性。亦复如是。火从天降。为从艾生。为从镜出。若从天降。宫中须有。一带火路而来。若从艾生。艾是野径之物。在野不见生火。若从镜出。未取火时。镜在台上。不见火生。如是因缘和合而有。镜艾日三。各居不和合时。断不生火。缘者是缘生。缘生中。具火性。镜艾日三。若差别时。虽三各有性具。缘不合时。亦不生火。以此例之。若非圆觉观力。尘终不消。用圆觉照之。是为缘生。因缘和合。尘消觉圆。生死情尽(次历众生法。依正。约多人也)。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此历众生法。四大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处。六欲天。梵天。四禅天。四空处天。无想天。那含天。各有界入根尘。一人妄识。入画瓶中。空品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如鸟投网。如佛世。一比丘。树下坐禅。经十二年。心缘六尘。不能觉悟。佛化为一僧。至晚同宿树下。河中忽一龟。从河而出。渐至路傍。有野狗。搏此龟。其龟藏了六处。狗不得便。而去。龟下水。佛问比丘。汝见否。曰见。见甚么。见龟藏六。得活性命。佛云。汝十二年。贪香味触。攀缘尘境。不能入道。反不如龟。能藏。达性反常。比丘闻之。证阿罗汉果(次明历佛法依正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至)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十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四无畏者。一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四无碍智者。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三十七助品者。入道浅深之气类也。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为除断。勤精进。二未生恶法不令生。勤精进。三未生善法为生。勤精进。四已生善法为增长。勤精进)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即前五根增长。以能破邪信烦恼。破懈怠破邪念。破乱想。遮见思惑。故名为力)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除觉支。五舍觉支。六定觉支。七念觉支)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陀罗尼门。广有八万四千。(圭峰云。尘劳既有八万四千。一一对翻。即皆净法故。染与净。数无增减故)处中说有五百。略说有三种。有旋陀罗尼。有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有法音方便旋陀罗尼。皆遮持义。遮恶。持善。如完器盛水不漏。如是法门入圆觉中。一时清净。(次明证实相已。登圆初住菩萨。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