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续藏经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

    宋 师会述 希迪注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并序)

    武林沙门 希迪 注

    同教策者法真大师天纵机先才悬世表。既坚综其指。乃虚洞於玄。非为私於己焉。实欲公於万世以救其弊也。由是深存远虑。以 (矢)其谋。使华严宗大成者哉。(希迪)不敏。学而习之。略折幽微。叨申短注。虽无益於教。然其用心亦已至矣。冀毋罪焉。

    时嘉泰改元之明年正月一日  希迪 谨序

    华严同教一乘策

    住善住法真大师 师会 述

    问。华严大宗。唯同别二教。(〔太〕曰。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等。释曰。斯则乘为两种。教立二门。故云唯同别也)别义讲解多同。(同谓唯一别教)但易简特异。而多不从。(独易简说能弘义门教门三种之别。而多不从者。杨子云。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若同教一义。或曰三种。(此即易简。言三种者。一融会同。二和合同。三义相同)或曰四门。(此指会解。言四门者。一三一和合同。二同泯二乘同。三义类相似同。四同成一教同)言小异。大义不差。(颐庵谓。善住自指。若然者。同彼会三。故云小异旨意是一。故曰不差)而学者二三不知孰是。请诸少俊。博采祖文。示其所归。当公论是非。不可私其所党。至祝至祝。

    其一言通目。(内章具云。又言同者。众多别义。一言〔通〕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等)随别取一义。(内章又曰。会义不同。多种法门。随别取一义。余无别相。故言同耳。释曰。地论云。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并同别中。各说同别等义。(各说同别者。具云别教之中亦有同别。由多即一。是其同也。为一中多。即是别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别。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为据机别。即是别也)非诸方所诤。不必辨也。

    章初一别教。二同教。易简释曰。后同教门。直就法界本末融会。故下章云。此同教说诸乘等会融无二。同一法界。

    评曰。此中引文不尽。(次云有其二门等)复错乱宗因。(以宗为因。故云错乱。如焚薪说)自言此是能弘门。非被机之教也(华藏若了一同一别。必不出此言也。书曰。若网在纲。有条而弗紊)。

    迎福释曰。此乃三一合说。则三乘一乘和合不异。又注曰。此约三一具。故名同。又拣非海具百川等。(云云会解注云。以初义具三一乘故。少异全收。以全收必约海具百川。故说少异。具三一。故。以法华为同教也)至相释曰。经云。会三归一。故同也。(问复入二章曰。会三归一。乃教相也。岂将作同字之训义哉。今云。至相释曰。何耶。答。此约释义。彼约释文。不相违也)多义如彼。(妙趣章)又曰。今以理求通之。与同别趣也。今从至相(孟子曰。所愿则学孔子也。又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评曰。易简将彼别教。此对同之别。(易简曰。妙趣章云。别於三乘。故名别教)今取彼同。示此对别之同。义无舛也。(大师亲谓。义丰〔勒〕成。例释甚当)迎福亦曰。别义皆同。则亦与矣(会解第八云。别教名义。诸祖皆同。与者许也。语云吾与汝弗如也)。

    清凉总相会通中。或分为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大经疏二云。中间三教。存三泯二别。故开之为四。一别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等)。

    易简释教章摄益中同教一乘云。此即三乘一乘和合。属同教摄。前别教一乘即是圆教。权教三乘即是始教。同教一乘即当终顿。故清凉玄文云。三同教一乘如法华。演义释曰。即合终顿二教也(同教唯一。势多变态。谅乎摄益。於五教中。前四当三乘教。后一当别教。三一和合当同教。今配分四。几许误哉)。

    评曰。此师又指。此乃别教所不拣者也。(易简曰。终顿二教亦是一乘。非此所拣)又曰。终顿二教。文虽不拣。常自逈异。(次曰。以华严中唯圆融具德故。至下教义摄益中。分为三类。一别教一乘。二权教三乘。三同教一乘。斯与终顿自别)故此指云。即当终顿。非圆教也。决择其意中。亦曰终顿非后教也。余义不录(即当等者教门与义相为二也)。

    迎福会解曰。要终顿二教同泯二故。名同教一乘也。注曰。此约终顿二教。泯二是同。非即合终顿为同也。正约终顿同无二乘。故云同教一乘也。又次义中注。若终顿自相同者。渐顿有异。安得是同。又曰。不是合终顿为同。但约同泯二。故名同也。又曰。近人皆云。终顿二教合为同教。渐顿自殊。将何可合耶(会解第八)。

    评曰。此亦非圆中之同。又非合终顿。是离之之存泯也。又将泯二是同。作同教得名所以。(已上按定其非)余义可知也。如讲时所辨。

    清凉释曰。始教存三故。别为一教。终顿泯二是同故。合为一教。下列四中云。三同教一乘。即合终顿二教也(演义抄第六)。

    评曰。此乃泯二是同。出合为一教之所以。(文义焕然。宗因允当。清凉曰。仲尼倾盖。伯牙辍弦。亦藉形声矣。不面而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知有也)非同教得名之因由也。(张家儿岂作李家子。然涉猎之讥。不可逃也)是故存三为一教。泯二为一教。与小圆为四。亦明曰同教一乘即合终顿。与迎福有异。自注云。然亦各自建立不必见疑(清凉与迎福。有异建立也)。

    又曰。约圆融不融。分成二种。即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贞元一之上)善住自注云。此约理事无碍。对事事无碍拣也。问。若一向不融。何异顿实。答曰。若入圆收。理事无碍。必有事之无碍。何以故。由彰其无碍等四门皆别教故(玄文曰。今显别教一乘。略显四门。一所依体事。二摄归真实。三彰其无碍。四周徧含融。释曰。上之四门。初即法相。二即无相。三即同教。四即别教。若下同诸乘。通四无碍。皆别教分齐。法界三观。其义一揆。详之可见。若尔何谓非余经法界释。体势纵横。不可定准。故祖曰。此经所宗。诸经通体等)。

    评曰。既曰不融为同。非泯二名同。不亦显然乎。又此同教一乘。是合终顿。义亦明矣(已上蹑〔疏〕印定)。

    又曰。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故能知也。自解曰。此通终顿二教。但同一体是顿教。兼不坏能所知义。即是终教。若总取双绝双存亦圆(教中)同教义也(地经云皆如实知。疏五十八云。审於事实。见理实故。亦非心外见法。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故能知也。又他心是总。余皆是别。六相圆融。一乘之实知也。抄四十一云。皆如实下。总释如实知义。有五教意。初通小乘初教。理实通人法二空故。二亦非心外下。通始终二教。唯识之义通二教故。三若自他相绝下。通於终顿两教。相同一体。即是顿教。兼取不坏。能所知义。即是终教。又总取双绝双存亦圆中同教义故。四又他心是总下。六相圆融。唯属〔同〕教一乘之别教义。释曰。约教分别。故云有五教意等。若约融通。皆别教也)。

    评曰。既称总取。合二教也。亦圆教中。□同非离之终顿。乃海具之江水。安得不醎。正同此间之同教一乘也(问。引文可尔。且四中同教。探玄果於共教分出。岂亦圆中同邪。答。太一曰。为成普〔法〕所成。法性论中三处入法界。法华等教。非圆中同。而何故圭山云。若约顿开。但悟至此。便入圆教也)。

    密祖释能所证义曰。能所无二。大乘终教也。能所俱泯。大乘顿教中证道也(愿抄二后)。

    观祖曰。以能所历然。证事法界。能所一相。证理法界。及事理无碍相即之门。能所俱泯。证事理无碍形夺无寄门。存亡无碍。全证事理无障碍门。与一全收。证事事无碍门(贞元一之下)。

    评曰。能所存亡无碍。得非总取双绝双存圆中同教义乎。是乃同前密祖之终顿也。举一全收。证事事无碍别教也。此前更不立圆中同。又於终顿之后。别有此门。义可见矣(作此评者。判存亡无碍。是犹入海江水也)。

    密祖释理事无碍中。至存泯同时。则曰逦迤有此三重。事理无碍之义方足。智者一一审之(扬雄吾子篇云。升东岳而知众山之逦迤也。况介丘乎。注云。逦迤犹[(白-日+田)/廾]眇)。

    评曰。即前观祖能所一相。所证事理无碍相即之门。一重也。(愿钞二释俱存。现前故云即前等也)能所俱泯。证理事无碍形夺无寄门。二重也。(事理双夺)存亡无碍。全证事理无障碍门。三重也。(为一事理无碍法界)如次前二祖取之。第三重。乃圆中之同。如日月矣。非合终顿乎。(二祖即清凉。第一重终教。第二重顿教。第三重。乃圆中同也)。

    观祖释事理无碍曰。会法性者。以是同教一乘义理分齐故(演义第七云。又十对中。唯会法性。以是同教一乘义分齐故)。

    评曰。此盖后三教。并拣於权。总是一乘。开之为同别。(贞元曰。实教大乘亦名一乘。即后三教合名为实。就实教中。约圆融不融。分成二种。即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唯第五教圆融具德。名别教一乘)此事理无碍。是同教一乘之义理分齐故。(圭山云。已当大乘同教之趣致)故一一会前终顿能拣权三之义也。(清凉云。三乘一乘别。今但会一乘等)以同教一乘是该取顿实故也(太一曰。此中所明如来藏佛性。虽约诸义。差别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

    密祖又曰。具此十门。方名理事无碍。又曰。当同教大乘之极致。后观别教等(观注)。

    评曰。即前清凉存亡无碍全证之事理无碍门。此大乘亦名一乘。故理义正齐。不必疑也。后观别教。此观同教。何疑之有。次前即言。是同教一乘之义理分齐。可为良证(贞元一之上曰。实教大乘。亦名一乘)。

    观祖又曰。实教大乘。亦名一乘。谓会三归一。唯有一乘法故。即后三教合为一实。即今性相二宗。有多差别。略列十条。此能拣十义。亦即此经中同教之义。密祖亦曰。即华严同教义(演义六曰。此经同经者。三摩娑释。依主得名。补卢沙声。属声受称。此经之同教也。大抄四云。即华严中同教之义)。

    评曰。此亦后三合为一实。开二即同别。开三即圆终顿也。是以为四。即但有同别。是合取顿实。即圆中之同也。以一乘三乘小乘三宗不同。一乘有二故(配五教者。后三一乘宗。始教三乘宗。愚法小乘宗。如贞元等说)。

    此上释合后三也。合为一乘。后段释开后三也。则唯后一中。自有同别。不取终顿。以一乘唯有同别。无余乘故。故成三一也(此上白书。乃善住新加入。问。清凉义分齐中。合后三。开同别邪。答。仰观文意。直以后一。该取终顿作同。故云圆教摄。即太一谓。一乘即一乘也。若约影前二者。即摄前四教。为一方便。故太一谓。即有二义。通说一乘等。全同教章行位中也)。

    或五则终顿圆。若后一自开同别。则离之之终顿。非合之之终顿。亦以一乘三乘小乘不同。(此中圆教为一乘。宗始终顿为三乘宗。愚法为小乘宗。如教章等说。终顿二教。进退虽殊。然皆不违梁摄论也)终顿各诠双存俱泯。偏而非圆。若取终顿。全同四中。(白书顺明。此中反显)此理显然。宜深思之。若将四教作五教通。开合不分。偏圆难辨。(如会解释分四曰。非即合终顿)但见理事无碍之言。便名终教。如法华等。理事无碍一宗所收。大乘一发。判为偏浅。(多谓华藏。余亲问颐庵云。亦兼前人。若尔如符真曰。今理事无碍。是同教一乘。即终教无性真如。楞伽思益法华涅盘等一百余部实教大乘所诠极理。未敢评定)若谓圭山之言而不通者。(略抄曰。渐宗所依之经者。是法华涅盘等第四五时中所说法性实理。是结会始教之终极。故名终教。释曰。且约一期渐教说也)岂不碍他渐中之圆。(演义五云。华严之圆。是顿中之圆。法华之圆。是渐中之圆。渐顿之义。二经则异。圆教化法。二经不殊等)宗意别意。在於一乘等语乎。(要问上云。法华经宗义。是一乘经也。教章云。法华别意。正在一乘)况吾宗未尝局判一教而作一教。以深为浅。吾祖诫。之甚明。可深体之。可深思之(清凉云。一经容有多教等)。

    清凉曰。一同教一乘。同顿同实故(此下皆义理分齐疏抄)。

    易简释曰。清凉玄文义理分齐中。同顿同实。及圆融具德。乃教下曲分义门。与以教摄乘。义意亦别。指总相会通同别。并乘教开合同别。乃曰皆明教门。非是义相(以教摄乘中记文)。

    评曰。此兄常曰。但是义相。非为机教门。以一圆教。岂有二种修证。故此拣云。乃教下义门。是义相也。不同二处。皆明教门矣(二处者。总相会通。与乘教开合)。

    迎福释曰。三此中同教。要圆教与终顿二教。义类相似。故云同也。

    评曰。迎福老人。聪明博达。当今诸方。放出一头地者也。(欧阳集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父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此论似涉无稽。何邪(尚书云。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注稽考。庸用也)。

    清凉释曰。言同教者。谓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无二无三(演义五云。言无二亦无三者。古有多说。大乘法师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以菩萨乘胜故。为第一等)。

    评曰。此正同教自相也。理应更曰。言思斯绝。以影在下文不言耳。无二无三。非泯二乎。问曰。彼顿实。安知合彼为同教邪。答。祖曰下同同教。释此言也。如次引云(下引演义四十四)。

    又曰。不辨圆融具德事事无碍。故非别教。

    评曰。拣非别教也。既非别即同明矣。不亦即终顿非别乎。

    又曰。而别教中有一性一相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