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集注节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求办四事庄严佛令阿难办与即得入道盖以所须缺乏则妨乱其心故不得入也。

    (四号)余三谛见随修断乃是钝根。

    如教行录四明大师答日本难明彼问璎珞经舍利弗六住犹退起大邪见为复属在何教六住答别六住耳然别教初住已断见尽云何六住更起邪见如娑沙初住只断二十八使余六十使修道断别人至七住方尽见思与藏通极果同级今只六住则思既未尽见亦余残故至六住犹有退见也。

    二果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

    楞伽三卷集法品明须陀洹人三等不同下根七生断欲惑中根三生或五生断上根即此生断若上根者不唯断欲惑九品并断上惑得罗汉果也。

    (十号)天三人二天二人一者。

    欲天一生断惑些些是一生然后生到人间一次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为二生次至人间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尽名第三生是为天三生之不等家家也若二生者生在天上断惑是一生次至人间一次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尽名二生天不等家家则三生家家并人间共五生二生家家并人间共三生也。

    (十一号)备九种根性。

    天平等家家天不等家家人平等家家人不等家家共四位并后五为九种家家之名虽一而天人多少灼有四种不同也。

    (十四号)七种般。

    大经会本三十三卷迦叶品明恒河七人列云一中般二受身三行般四无行般五上流般六现般七无色般止观大论中列与大经同以大论是一家宗骨故。

    (十五号)色界十八天全超图内。

    大经三十三卷云是四禅中复有二种乐三昧者入无色界乐智慧者入五净居有五阶差别谓下中上上胜上极修五种夹熏禅以两无满心夹一有漏心熏此一念有漏亦成无漏共十五无漏心成方圆色究竟禅也。

    (十六号一行)列次小异。

    此处即应列第十七号前半纸图然后依论解释则文义俱清。

    (十二行)俱舍后有九种。

    此中先应列十七号后半纸图列已方出多少等相盖此一段文与下图乃至毗昙一万二千九百六十般皆是诸文多少一科中事不可隔断而明故也良由刻经人惟图板纸之便故前后隔列耳。

    (十八号十四行)图引五差等。

    此乃重简前文之余义五差指第十五纸所列无烦无热五净居禅又乐议论者指十五号后半纸图下杂修一种。

    (二十号)罗汉别号多种。

    良由最初於凡夫地中发心修习根有千殊故初果之后有超次各九根性二果后有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般今至四果法尔有二三六九无学果性退与不退差别也。

    (三行)慧解脱缘空直入。

    问慧人缘空直入何故又联九想等事禅耶依大论九想乃是得解观以九不净观为缘开四念处四念处为缘开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为缘开涅盘门则仍是缘理直入之慧解脱人也。

    (二十五号十行)四从种性退五从果非先。

    非先二字乃总颂前性退果退二种盖四从种性退乃是练入根性方有退非先种性有退也五从果退亦是练入之果方退非先种性有退也此非先二字上应足一先字其义方明如约性明先非先以论退不退则先性不退练入非先种性有退如第二十七号后半纸上边一图是若约果明先非先论退不退则先性不退惟从退练入四位及退一位论退二十七号后半纸下边一图是也须知二十七号四图皆应列在二十六号第七行取柝玄意略注下方明前二图上一是四从种性退之图下一是五从果退之图只非先二字语意难明故又列后半纸二图上一图是四从种性退非先下一图是五从果非先此中具足应云约先非先以论退不退先种性即先天根本故不退非先乃今生学知工夫故有退又非先有退二句非论文乃是复疎上二句义不动尽智后四句论颂在十句之前者玉师录前文以足成退不退之义耳。

    (二十六号十四行)或是无学一道所成者。

    或是本断超人初依有漏智断上八地思至十六心满即超至无学不从二三果资加修而入者名一道若内弟子必学无学二道而入者故坚固无退也。

    (二十八号初行)然前五种未必全退等。

    应接前二十六号四句分别下方清盖此文俱是释明无学有退所以故不可隔断只因刻经者唯图纸便将二十七号一图间於其中故使前后皆不联络清楚耳后有重刻之缘必当起而正之亦学人一大补也。

    (二十八号八行)前时不时皆有慧俱并图。

    正简不动罗汉不退之所以良由前已释明五种有退之意故今简第六不退之意问前云慧脱有退今不动既亦有慧解脱人则不动亦宜并有退矣何故练性俱不退耶答前五中慧解脱人何曾必退但有漏智遇违缘方论果退耳若五位慧人无漏智亦不退矣岂有不动慧人尚论退哉此断定不动不退之文也又复应知无学总论退否者要显因中苟以有漏有为心则差之毫厘至果犹不坚固虽至无学或入住护不能不退矣况学位中耶如政逮之坏前任所谓与虾蟇料理科蚪时事则履霜坚氷之戒发心者不可不慎厥初矣。

    七卷

    (三号三行)岂以会二还归阿含。

    迦栴延等是斥能执人论岂以会二是斥所执权法当知在鹿苑权说故有不断惑水牛菩萨今方等般若已成衍中人况经法华开显无非露地白牛矣汝何得仍执十二年前之权说以造论明阿含必有不断惑菩萨耶若是则法华开显之后仍同十二年前矣。

    (三号十一行)六十数中第五十二名阿僧祇。

    解脱经有六十数从一至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乃至第六十数名阿僧伽彼中失去八数故指六十阿僧伽为五十二数耳然僧伽名无数时者数目元有今言无数者显数之不可数耳。

    (六号十五行)从此常离女身下。

    应云妙玄四教义勾断释签三应移在十六行初盖释五障文元在释签三故又此离五得五之文如大经四卷中明。

    (十一号七行)劬嫔分阎浮提七分息诤者。

    长阿含五卷释迦夙为慈悲王大臣之子名为大典尊次补父相时大王有六剎利王典尊为分阎浮提水土等作七分封六剎利及大王为七大国典尊后与梵童共语梵童嫌其身臭遂出家修道生梵天上。

    通教明因缘即空句是今家影傍大论也无生四真谛句是影傍大经也四教莫不皆先提此宗本则知初列阿含月灯二经有名无体非正承用矣。

    当教共位出大品第五十七灯炬深奥品大论七十五卷委明通十地行相。

    (二十二号)三四地不出观断见。

    止观问何故三四地共断见耶今言借别显通义耳别见义长论三四地通见义短论不出观又别虽初地断惑既言借别名通则但成通教中意故三四地皆不出观须知三地是断见初四是断见后如藏教忍智二心也况不出观三字逈非名相事义正明修观人只一剎那内顿断八十八使也良由通教机杂别位义长故云三四地其实如世第一后心一剎那引入见道位名不出观耳。

    (二十三号七行)大品初地焦炷。

    大论七十五卷释灯炬深奥品明不初心得菩提不后心得菩提如不初心焦炷不后心焦炷及出通教十地。

    楞伽三种意生身。

    四卷明入三昧乐意生身是通教真空义入别十住觉法自性意生身明建立佛法是别教出假义入十行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明佛知见是圆中义入十回向。

    (三十一号十二行)三根解源。

    如非漏非无漏一句本是通真而有但不但二解不同即二中接一真也一切法趣本是圆中而有真但二解不同即是圆入真但也空不空一句本是别但而有通人取解即成别入通又有圆人取解即别被圆中接也。

    八卷

    (三号)本业璎珞。

    璎珞有二种菩萨璎珞二十卷本业璎珞二卷为华严结经。

    (十四行)教证二道。

    此文先示别义今家四教藏通二教教证俱权圆教教证俱实义皆可知独别教地前为权登地为实於义难明故借地论教证权实以释明之但地论约行约说两种俱论权实今家借用约行分权实地前为权登地为实约说则地前登地皆权无实但成三义旧有不知者约说亦论权实故今引示并破之也。

    (五号初行)若说十地已证之法彼为实证安可约彼立别说证。

    签云若说十地已证之法即证道也地论不分圆别故约说十地之法为真实为证道今既圆别分途则说十地之教自属教道方便所谓有教无人也岂可仍依地论不分之说明今已分之说亦立说地上之法为证道真实耶故今借用说边皆属教道权法只成三义也。

    (六号四行)常住三宝。

    大经戒圣行初明归依三宝四谛是法宝能证四识是佛宝能修四谛是僧宝别圆诠中道应本不同藏通齐业齐缘故曰常住三宝三宝即三德也。

    十信。

    璎珞但列其名今依楞严圆义以释别信。

    (九号五行)三品尘沙。

    四念处云十住断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十向断下品。

    (十一号九行末细注)约行教证四字。

    约义应在十行末此标二字之后盖依体起用下正释教证同时不定义故也。

    (十二号)图。

    应与前图同列。

    (十三号一行)正观中道为慧眼。

    问慧眼於十住修空时得今何云正观中道耶盖别人本期在中道但十向中方得正观今住内云正观者远所期耳。

    (十四号八行)非如非非相名真实行。

    华严疏钞十九劵以十度配十行第十以智度配真实行初言行不虚名真实行又称二谛故彼经云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实行须知如是真谛非如是俗谛今十行满位但中近显故双非空有别彰一真中实耳。

    (十五号十一行)各附彼教而为相状。

    十行中生灭附藏教以为相状乃至无作附圆为相状即云附圆则能附之但中岂可全同所附之圆中耶。

    (十六行)不可以实难权以他妨自。

    既十向实道方修圆中何故十行即能说无作而云附圆非但耶此以实难权也既十行已说无作化他矣何故至十向自行位方修中道耶岂十向自行反不如十行化他耶此为以他妨自。

    (十六号末行)以无想心。

    想字是相字以字作凭准义解释盖十向初心必依凭无生死涅盘二边相之心而修行之也若二地初则云以正无相此乃实证中道破无明显法性也今但凭之而行而已须知今是依凭工夫后是实证受用。

    (二十号二行)百界分身作佛。

    现身之本由得中道法界无碍身云法性一显尽法界是一佛全体乃至妙觉亦只完得此徧一切处之法性而已非初见少故只百界分身后见多故万亿界分身教门中且约工夫深浅以明百千万亿耳。

    (二十一号三行)舍三界名不动。

    又云第八地中能舍藏须知藏是能牵三界生死之惑三界是所牵生死之处二舍之义只一也良由四种识中至八地方息生灭藏识转成异熟识妙觉息异熟识转成持业识至圆妙觉方息持业识转成白净识也。

    (二十四号)辩纵横者。

    圆别八法只教观二道为要耳故前引教证以明教今约纵横以辨观解行既与圆异八法宛二可知。

    (二十七号六行)此释圆名四字。

    是玉师集注断词不同作细注於仪文之下如十一行此释圆法四字亦然。

    九卷

    理有事故庆人事有理故庆己。

    法华云或说己事或说他事佛界为己事九界为他事今九在事然事即理其理本具九界之事故庆九界在事之人皆即佛界为庆人我今虽解犹与众生同在九界之事而此九界既全是佛界之理故自庆又实有权故能化他为庆人权即实故已即佛身为自庆对下有智慧慈悲甚清。

    (三号)十义书。

    四明与梵天昭孤山圆往复各五绵历七载而成故云十义十义云下重显无差别若云以我一念之心起善即佛界起染即众生界此二在我一心则是两头一足何谓无差今唯各具三千各具二造方无差耳。

    常境无相。

    上随喜妙心即一念三千之境即空假中之观故今点明所随境观皆常常则不同八倒无相无缘不同三教矣。

    境智冥一而言境智下。

    境智一法也境是本觉智是始觉始本虽殊觉体是一以即能观而为所照即所照而为能观故也又境是实理初非无明昏昧之法本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灵明处即本有大光明藏名之为智湛寂处即本觉实理字之曰境已前为缘相所障故本觉光明不显今缘相既绝脱体无依本光独露则境智冥一强名之曰境发智智缘境耳实非二法也。

    境虽无相常为智缘等。

    实相无相尚有无相在今无相之相亦无则任运与智冥契名常为智缘智虽无缘无缘之缘犹在今无缘亦绝则任运与境合一强名境发此段须紧对节科分疏自清。

    (五号末行)一往分之者。

    五悔中亦有理一心无生忏止观中亦有假观观俗故云一往。

    (六号)金光明忏。

    有忏悔品大师释之甚详有三忏四科不同谓名处法位今注文略引用之。

    (九号十行)作法忏灭违无作罪者。

    三羯磨成所得戒体名无作戒若破戒者即违此体当知破戒时实由身口而作故今作法能灭此罪此属制罪也若杀人命等即性罪须取相忏方得灭之。

    (十三号十四行)清凉云撮台衡等。

    华严玄谈第二卷第二为显示心观云陶南北二宗之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忘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不假更看他面。

    (二十九号十行)旧伊如横川走火。

    西方字有新旧犹此方真草隶篆转变不同止观明三点若横[、*、*、]如走火若纵[、/、/、]如点水后人辄以[、*、*、]写作川字[、/、/、]字写作三字遂云横川纵三非也故今文应去横川二字直云走火之横为是。

    (三十一号一行)四十二字。

    应云四十一字后茶茶即荼字音陀。

    (十三行)山毫靡间。

    佛身清净即劣是胜又如来现起他受用皆如山也而大经佛为瞿师长者现作三尺黑鬼形即毫也。

    (三十二号十行)借职则高定爵实下。

    九界皆法性如不顺王化经云娑婆刚强难化故如来施无常苦切之教以折伏之故前三位权说俱高也若皆调柔即为开入佛慧则前三但人真似因位如草宼既平端拱南面则剑[索-纟+((处-虍)/木)]脱甲之会介冑难侔相国岂非定爵论勋其位实下乎。

    (三十六号二行注)云云者。

    疏中约智断二德释无上字今但列无惑可断断德究竟而未出更无过者之智德故注(云云)。

    (六行)亦名尊特。

    即三身而为法身故云亦名具足应云亦名劣应。

    (三十七号三行)常寂光土。

    从初发心止观圆修止观功深转名定慧慧即灵明洞彻定即湛寂常恒至等觉则名照寂入妙觉乃名寂照寂照终穷即寂光然寂光而言常者因离邪曲偏等倒名常亦可离邪曲偏等乐我净倒名乐寂光我寂光净寂光又复寂亦常乐我净光亦常乐我净方名常寂光土如妙宗云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一一皆具常乐我等云。

    (三十八号十三行)此色香等。

    贤首云无情名法性有情名佛性故荆溪斥云贤首共许色香中道乃至今家言一无情佛性则又惑耳惊心因知贤首於色香中道之旨未全彻也。

    十卷

    (四号十行)四提舍尼法。

    一无病入村中手受尼饮食二尼示食三无病自受学家食四极怖处不先语檀越犯此四应向众僧中悔过。

    (十八号末行)观一念心具足无减。

    即不思议境此一念心即简去非心独露是心乃不落第二念之心王非三际绝对待名不思议三千三谛悉具其中乃为十界通体以不落十界故孰谓一念心起必落一界之心耶若落一界即思议心矣。

    (二十号六行)然此不思议境下。

    乃玉师采取止观三境大意显示於此文略义周如序云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观法文虽简约理实备焉者也又此三境玉师意在一时具三非条然前后故先略示已次复委释以结归三境一心境虽有三要在於修若能起修则本具即彰化他同具故别点三境中独於修德最详而化他只在修时解离四性无妨四说故文不列耳此段照映分明是玉师着意之文也。

    (末行)三千非法性无明。

    他人以唯识中八识为宗极殊不知地摄两论各计生法皆落自他生法之性计中悉为所破夫於法性生着尚为自生被破况无明而可依之起行乎故唯识不妨学而不必学者以学得十分精妙终为所破故也。

    (二十五号五行)三德皆不二者。

    法性不动故寂然不移自因之果故如风而到此则於法身中体用不二也万行众智本是有作有观今云无作莫观即动而静则於二德中体用不二也故云三德俱不二。

    (二十八号十二行初)犹如明镜。

    此四字应联在上段文末不应分割两处。

    及净名玄义十卷全判教相者。

    以不明开显大纲三世仪式但判教相一端而已耳。

    四教仪集注节义(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